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02月11号 14点 阅读 11031 评论3 点赞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年节有“礼”
(嘉敏)
年节时分,人们走亲访友总要伴点随手礼,空着手是欠面子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市郊农村大多还不富裕, 一个劳动力每个月在队里的生活費预支才五元钱左右。但即使家里再穷苦,逢年过节亲眷间的走动是不能省不好免的。买两根甘蔗,截成六节一捆, 其中一节用红纸包起来, 寓意两头甜、节节高;六只或八只苹果装在用蔑黄编织成的“黄篮头”里, 象征平安、甜蜜;七分钱一只的蛋糕, 包个八只一盒,拎在手里也蛮象样;半斤饼干一盒,扎个两盒也可以。当然,我们农村人跑市区里的亲眷,可以农副产品为礼,自家养的鸡鸭生的蛋,家里焋的糕、裹的圆子,甚至芝麻绿赤豆都好。圆圆满满、年年有余,生活甜蜜节节高,都是好口彩。
再馋, 亲眷送来的礼是只能看不能享用的。因为要礼尚往来。你来了我家,我家必择日回访。此时, 不能以同样的东西作礼物。故此, 大人会对所有的礼物作适当的调整。生活更困难些的人家一般会刻意安排在后面一些跑亲眷,这样可以把人家送来的礼物作调节和周转,以减少自己的实际支出,这叫做“节约每一个铜板”。记得小时候,有时看着那些好吃的礼物直咽口水也不敢动,忍不住时就凑上去,闻个味道。一次,弟弟熬不了馋, 把“黄篮头”里的苹果从洞眼里挖了一只吃掉了, 再送出去时被大人发现了,在一顿教训的同时,只能到水果店再买一只补进去。七分钱一只的蛋糕上揿有两粒西瓜子肉, 弟弟偷偷地去剥掉一粒解馋。 还好, 这次大人没有看出来。也可能知道了也装了个糊涂。 春节里, 要过了正月十五, 亲眷间基本跑完了,该去的去了,该来的来了,再有礼物剩余才可享用。可此时,有的苹果已经烂了,有的蛋糕已经霉了, 但我们挖去烂溏、 剥去霉点, 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那些年节礼物, 很多时候虽不很起眼,没花多大钱,但情意是深深浓浓的。它增添了年节的味道, 固化着亲友间沟通的纽帯,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岁月如水,这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一一节节高, 年节的礼物也在不经意间悄然改变 。一段时间, 盛行铁罐曲奇饼干、巧克力、咖啡礼盒,逐渐转为名烟名酒, 很快又改为蛋白粉、灵芝粉、铁皮枫斗甚至海参、燕窝、虫草之类的滋补品保健品。而且,日趋多元化。
人们在赠送年节礼物的时候, 除了符合自己的经济承受力,已经侧重顾及接受者的需要和心情,这是令人欣慰的。仓廪足而知礼。透过“礼”所传递的情感,在变迁中有绵延,在家常中含文化,在时尚中承传统。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