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02月03号 22点 阅读 8351 评论6 点赞1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广西一瞥
巴马的溶洞
进入巴马,见着这里的山很是特别,有着桂林山水一样的峻秀。坡地和河谷田头间峰峦抜地而起。山多是石灰岩山体,显露在地表的岩层嶙峋,岩壁陡峭。虽然已近大寒节气,生长在石间缝隙的的荆棘植被依然青翠葱笼。可以看出,这里是明显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
这种地貌的特征之一就是有不少的溶洞。所谓“喀斯特”,是水对可溶性岩体的一种侵蚀现象。石灰岩是可溶性岩体,溶洞就是石灰岩地区在地下水长期溶蚀作用下而形成的。由于石灰岩体各层的内部结构所含的石灰质不一,水对其侵蚀后的结果也会出现不同。因此,溶洞里出现的形态千奇百怪,有着独特的考古和审美价值,一直被人们所猎奇和叹为观止。自然,把溶洞作为旅游资源自然就列入了当地开发的重要项目,巴马也不例外。
我在江西新余工作时,曾参观过两个规模较大的溶洞。一个是分宜的龙阳洞,另一个是萍乡的孽龙洞。“龙阳洞”又名“严嵩洞”,相传明朝大臣严嵩少时在洞中读书,有“狐仙伴读“、“吞食夜明珠”的神话。最终他官至一品,拜相入阁,迄今成为一方美谈。洞中怪石壁立,钟乳嶙峋。洞内在灯光的照射下,琳琅满目,仪态万千。“孽龙洞”也有一个传说,古时鄱阳湖有一条孽龙,想把赣鄱化为泽国,到处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后被许真君制服于萍乡杨岐山下的一个山洞里,取名“孽龙洞”。洞长4公里,洞中有溪水暗流相伴,最大的洞厅高约30米,可容千人,可谓壮观。
在巴马,我们选择在“百魔洞”和“百鸟岩”两大溶洞游览,观后对溶洞又有一番更新的感受。“百魔洞”是这里最为壮观的溶洞,其规模之恢宏令人咋舌。只是比较之下,这里景观的灯光显得有些暗弱。洞内的钟乳和石壁钙华形态看得不是很清晰,这或许是因为溶洞的之高之阔而造成散光的原因吧。与之相通的“感岁洞”,至身其中,看着前方栈道旁一对对曲曲弯宛然而去的隐约灯火,有种身处黯黯苍穹之下的渺茫之感,这地下的世界竟然也让人生出如此旷远的意境。
令人称奇的是,两洞连通之处是一个天坑,足球场般大小,四周石壁悬崖陡峭,高数十丈,如巨大的一方石桶。坑底多种喜阴植物肆意横生,见着其中数株奇异的蕨类植物,仿若闻到远古的气息。走到坑底当中,与连接天坑的洞口一般能感觉到凉风习习,气息清新,人也变得格外神清气爽。据说这里是天然氧吧,富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7万之多。我在想,这恐怕是气流作用的缘故,就像我们平常在高楼下会感觉到风大。流动的风把富含氧的空气卷下坑底,贯入两洞。见到坑底中央和洞口有不少人在打坐,这些人据说大部分是来自北方的休养者,像候乌一般飞到这里过冬,他们在周围租房下榻,买月票进来,在天然氧吧每日惬意做着自然洗肺的功夫。资料上说每年这种人不下十万之众,令人羡慕。
不清楚百魔洞有无传说,应该会有。否则,这个名字会让人觉着那地底的幽暗而联想到与魔怪妖狐有关,大有令人心生恐惧的可能。名字是魔”且有成百,字意还是可怖的,这自会然让人生出岐义。不过,据说也有一种说法,“百魔”的读音是壮语“泉水口”的。
“百鸟洞”实际上是条地底的暗河,游览是坐小船进出。洞内没有灯光,是靠导游讲解时用手电光照着。在漆黑的空间中行时不远,便有一线天光从洞顶天窗漏入,大有柳暗花明之嬗变。如此反复数次,导游戏说是过了数个昼夜。此景观又名“水波天窗”,“水波”意在行船,“天窗”是指洞顶洞开,重开天日,恰如天窗,比百鸟归岩的立意确要准确些。此景阴阳转换交替,光阴流逝竟在瞬息。宇宙之间,大千世界,其亘古之迷也不外乎如此。
在洞内行进时,我顺手摸了摸旁边的钟乳石,手感尖硬、粗砺。这是经过数亿年漫长岁月成长起来的东西。我觉得我很幸运与它的一面邂逅。它或许会给我们许多的启示。“水滴石穿”,“积腋成裘”,这些现象都在时光中演绎出的,溶洞和洞中钟乳石的形成在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2018.1.20
北海老街
在北海市区的北向近沿海处,较完整地保存了一条千米老街,这是条已历经百多年岁月的商业老街。
从四川路拐进珠海东路往西行,就能见到两侧鳞次栉比的老建筑。这些建筑因为年代久远,或者在近海也受海水气息的侵蚀影响,原本白色的墙面变得斑驳,灰白之间现出了不少灰黛的颜色。有些廊柱上和檐边生长着一簇簇蕨类植物,显出建筑的破败和沧桑。这些建筑形态各异,三层者居多,风格却似乎都较接近,有一种中西合璧的意味。一层骑楼相连,卷柱式廊柱,卷拱式窗顶,有着罗马式建筑的氛围。一些窗户上还镶嵌了彩色玻璃,显出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风格。门楣上方有的店号已被凿去,这恐怕是人们在“破四旧”时的作为,可是那些后来一直未粉饰而残存的痕迹,还是可以隐约辨认出原来老字号的字样。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功,生产力取得了迅猛发展,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军事实力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西方列强纷纷崛起,而闭关自守的中国却越显衰弱。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和晚清政府的软弱下,两次鸦片战争残遭失败。以至十九世纪中叶后的几十年,国内出现了“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思潮。倡导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寻求“自救,自强,求富”的救国之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的许多理念和形态便乘隙而入,特别在沿海的一些贸易城市,愈发显得突出。北海也不例外。我们不但从这些商铺建筑见到了西方形态的影子,在迄今树立在街道两侧的一些铜塑,比如天主教堂前放留声机,放电影,行者用照相拍照片,喝啤酒……这些都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西方的元素。
据历史记载,这条街的西段经营漁民使用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工具;中段是经营海产品干货;而东段是经营来自苏杭的丝绸。历史上在两汉时期,北海辖属的合浦县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始点,连接印度半岛。以至尔后穿过印度洋、红海、波斯湾。不仅把中国的丝绸、资器、茶叶等商品销售到许多国家,同时,也带回了域外的商品,交融了中西方的思想。这条老街是当时华南的一大商埠,起着中西方商品交换的集散和中转作用,鼎盛时期的辉煌历史至今还能从这些林立的商号旧建筑里透析出来。
我从珠海路从东走向西,又从西返到东,中途,还饶有兴致地向北穿越了几条狭窄逼仄的胡同,走近了大海。那里泊着许多渔船,路边有许多卖活海鲜的小贩,都是些戴着三角小斗笠的渔家女。我很想能感受到老街里原先那种商贾兴隆、人头攒动的气氛;很想偶遇疍家女引吭高歌的自娱场面。然而,我知道那已是过去了的事,只是一种奢望而已。这里只有像我一样的游客,三三两两。店铺里也是卖些旅游纪念品和小食点心。除非到旅游旺季,恐怕才会人满为患,有着人烟旺盛的情景。那些买海鲜的女子或许不一定是疍家女,她们不一定清楚那些疍家文化。我想象的那种东西只能在《北海老城历史文化馆》里遇到,那里也是已被定格、不鲜活的历史罢了。
与四川路相交的珠海东海口,路正中有一个门坊,上方篏有一方有裂纹的字碑,刻有《昇平街》三字,右下方还有一块字硿,碑文说的是这条街的历史沿革。由此看来,门坊起的作用起码有两个,其一是点明这里是有历史渊源的老街;其次是禁上车辆进入,这是条旅游步行街。看了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当地着力保留的不仅是珠海路这条老街,“北海老街”的内容包含了以珠海路为中心的几条街、路内的范围。这周边是当时繁荣的组成部分,的确是不能被忽略和分割开的。
我觉得,有代表性的历史遗物是应该适当的保留的,它能直观地告诉后人历史曾经发生过许多的事,那些存留物中虽然陈旧甚至破损,但它们毕竟有许多历史的印记,显得厚重。相比之下,周边的大楼高耸入云,富丽堂皇,内涵却是单薄。
我很庆幸在细心的观察下,在老街找到了不少历史的密码,然后把它点开了。像丸一药行引发的重大的民国外交“北海事件”;有200年历史的“接龙桥双吊秤井”;道光年间的“街渡口”码头……这密码信息里面都有一个个发生在当时与政治个、经济、民生有关的故事。让我在了解这些历史情节中获得思维的发散和完成了知识的和累。也许,在络绎不绝的其他游览者中,同样会有这种效果的。
2018.1.21
灵性的猴山
来到广西隆安,听说这里也有个龙虎山,不禁生出些兴致。江西也有座龙虎山,在鹰潭市,我去过多次。这座龙虎山属丹霞地貌,山势雄峻,岩体奇异,洞隙天成;山下清流透澈,翠影婆娑,烟火人家。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入列《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此山也是座道教名山,《龙虎山志》载云:“第一代天师在此练九转神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保存完整的天师府就在龙虎山风景区的上清古镇。走进龙虎山中,感受其渊远流长的道教和悬棺文化;在青山绿水中乘竹筏漂流,大有置身世外桃源之境,令人流连忘返。
隆安龙虎山却是个珍希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岩溶雨林地带,总面积50平方公里。在这个地区,保护的动物主要是类群最多的猕猴。迄今为止,保护区里自然繁衍的猕猴达到了3200多只,已成为中国目前四大名猴山之一。自然,这龙虎山便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和游客前去考察和观赏。
到了一个陌生之地,我一般习惯先去追溯一番其历史沿革,以对其成因有个大致了解,增添一些兴致和更深层次的认识。就像来到隆安,尤其对安排参观的龙虎山,自是先做些功课。只是网络上没有对此龙虎山之名的官方注说,仅见得一驴友谓此山形如虎踞龙盘而得名。因古人对山地命名以形态为多,就像鹰潭龙虎山也有此另说,就权且姑妄信之吧。不过同行朋友观后戏谑云:所谓龙虎山,可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这话确是当今对此山的一个恰如其分的注释。
龙虎山重岩叠障,四季长青;山上洞穴密布,树高林密;山下溪河环绕,水清谷幽。亚热雨林的地域特点,植被覆盖率几乎达到100%,植物种类也达到了1100多钟。这种原生态的环境和充沛资源很适合以果实、树叶为主要食物的动物生存繁衍,猕猴群就在这里迅速壮大。
猴是与人类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属于最高级的动物类群。我们对猴的评价之词大体是聪明,灵巧,机警,敏捷,贪婪,好动。当我们行走在龙虎山曲折盘转的山路,或者停驻在几个喂食点与猕猴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就会对这些乏乏之词有更为生动和情节性的解述。
我在峨眉山见过与游客近身而过的猴子,也曾听闻有猴子袭击游客之事。所以,当看到猴子前来,特别是见到那带些腥红的双瞳,我对这种虽有人形的动物还是会有种本能的忌惮。在行走的路上,导游说猴子喜欢掏人口袋,因为口袋里有吃的东西。如果遇上,张开双手或双手拍拍就可,不必害怕。大概是我穿着的外衣口袋有些张口,竟然有过三次遭猴子拉扯口袋的境遇。好在当时我并未慌张,如导游指导之法,拍拍双手,果然有效。后把外衣反过挷在身上,遮住了口袋,一路无恙。回想起来,倒也有趣,这些成年的猴子瘦长的手拉扯搜袋的感觉还真像小孩子在大人身上撒娇一样。在路上,也见一只半大小猴一直跟在导游身边,休息时,导游对它说:“你拿着旗杆,我就给你吃的。”大家走时,导游去拿回旗杆,小猴抓住死死不放。看得出,导游未兑换诺言,它那眼神里流露出一种不甘和乞求的神色。
猴类是种群居动物,龙虎山有八大猴群。从这些群体中见到了猴群里的等级和秩序,见到了它们贪婪和无情的习性,也被它们之间的亲情和睦所感染。
我们在一个喂食点见到了猴王。它慵懒地扒在亭台顶上,四顾子民在捡食游客撒下的食物。游客问:“猴王怎么不下来?”导游回答说“食物太少。”游客多买了几包花生撒下,猴王偕猴后一跃而下,从容取食。其它猴在一旁噤若寒蝉,不敢分抢。有一小猴前去拣食,被猴后一口咬住后腿,小猴残叫声不绝于耳,我等听了觉得残忍,导游说是猴后在惩罚,让它做做记心,以明规矩。一路上也能见着一些落单的猴子,有些后背被撕咬得利害,显得落寞可怜,它们大概是犯了规矩,触了大忌,被猴王驱逐出来,已无家可归了。
不过,一路观赏过来,见得更多的是它们的亲昵与和睦的场景。每个猴群中,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小猴,样子十分可爱,令人爱怜。小小猴总是被母猴搂着,或小猴双手双脚扒在毋猴腹部攥得紧紧的,随毋猴四处游走,在树上跳跃。路边,一阵幼稚之声在不断呜叫,是蹲在树上的小小猴发出的,导游说小小猴可能受到我们的惊扰害怕了,在呼唤母猴。大小猴总是在相交扑腾、追逐玩耍,很让我们想起孩提时的日子。大猴们也凑在一起,相互理毛清爽身体。规矩是群体存的保障,友爱是共同生活的基础,这一点是任何一个群体的共性,包括人类。
在龙虎山上,猕猴们对人类似乎比较亲近。在游客面前,它们表现出一种坦然、热切、依恋、期待的表情。每天都有人类介入它们的生活,而且这种介入没有欺凌,只有给予。给予的是食物,那种比在山上采来食用的更为可口,虽然永远都吃不饱,但能让它们一尝口福。在它们的记忆里,从小就是这样,尽管前来的人都很陌生,但他们的背包、口袋里始终装着能吃的东西,用白色或红色的塑料袋装着。而且,这些人始终由两个头戴三角斗笠、身穿蓝色镶边衣服、手拿长根旗杆的熟悉的人带领着,让它们放心。此时,它们在人类面前的野性已荡然无存了。
龙虎山的猴群重点分布在山谷、河流和桥樑的几个不同类型的地点,被导游解说成它们是属于陆军部队、海军部队和空军部队。其实,保护区的管理者是利用了动物觅食的天性,诱导游客定点撒食,吸引猴群在不同环境下抢食产生的不同视觉场景。求生存是每种生物的天性,也是贪婪的根源。人类也是于最初的满足温饱,到贪图更奢侈的享受。也就是所谓的“饥饿思温暖,富贵思淫欲。”先秦散文《孟子·滕文公下》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个劝世语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思想,即作为人类,应该脱离动物的本性,成为一个高尚的觉悟者。
“唱山歌来
这边唱来那边合
那边合
山歌好心春江水
不怕滩险弯又多
弯又多
……”
一阵悦耳、高昂的歌声在山谷里的河流中响起。这是《刘三姐》的歌,是壮族女导游在自己的家乡、在我们的身边、在有许多与人类共生的生灵面前,放声唱着自己民族的歌。唱得是那么宛转,那么自豪。她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这就是隆安的龙虎山,是李叔同一生向往推崇的“万物为和谐的一个整体”的世间乐土,是一个美丽的、会人怀念的地方。
2018.1.29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