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09月13号 13点 阅读 10788 评论18 点赞2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炊烟散尽的山村--我的故乡
一、楔
公元二千零四年十二月二日,星期四。
初冬。
夜晚,“滴铃铃铃,滴铃铃铃”的电话铃声大作。我拿起耳机一听,是大侄女――国君打来的长途电话,她说:“乡政府决定‘岙里’村出卖给开发商之事将付之实施,这次乡政府要把我们一房的宗祠迁至‘下三礁村’安置,不愿意迁入的一家可分200元。想问一下你们的属相是什么?明天与弟弟阿平一起回秀山一次,处理这件事,迁移祖宗牌位时,给祖宗大人烧一把香。”
接到电话后,深感无语!这可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山村的炊烟终于散尽,族人漂流四方似浮萍,何处扎根?
留在心底的仅存:“家乡的山啊,家乡的水,家乡的山水似画美,山美水美人更美”。记得1967年面世的一首歌曲《公社的山啊公社的水》,歌词就是“天下的风光哪儿最美?公社的山啊公社的水。座座青山啊松柏翠,道道水边麦苗儿肥;几番烈日晒,几度狂风吹,烈日晒,狂风吹,青山绿水色不褪,山头的花果照样红,水边又添稻麦堆,稻麦堆”。家乡永远是个道不完的话题!
哪怕是穷山僻壤,离开了,总有一种思念!能勾起无数甜蜜与苦涩的回忆。儿时的伙伴、破败的学堂,乡间的小路、山岗的茅草,大海的波涛、海滩的沙蟹,还有两条白色的巨蟒······
物是人非,青春在岁月里转了苍老的容颜,只有不息的风依然在季节变换时候吹遍群山,恍然之间,世界变了。
我的故乡叫秀山,这个秀山不是那个秀山。那个秀山是重庆市管辖下的秀山县,这个秀山是东海明珠——舟山群岛中的第九大岛秀山乡。
岛上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村,叫“岙里”,那就是我的家。严格地讲应该叫“三礁岙里”,因为秀山岛上叫岙里的地名不止一个。岛上多山,多山嘛就多岙,还有什么“南浦岙里”,“北浦岙里头”等等,等等。
“岙”,《辞海》谓:山深奥处,常用作地名。《新华词典》谓:闽浙沿海把山间平地叫“岙”。其实就是三面环山,一面开阔的深凹之底处,也就是山坳的意思。
不过我们的这个小山村是四面环山,仅有一个豁口,成为山村通往外界唯一较为平坦的通道。
“岙里”、“岙里”,顾名思义是指山坳里面的意思。她虽然是个自然村落,但行政区域隶属“三礁村”。
“三礁村”,因在沙滩的东面海域中,有三组礁石呈一线排列,由近及远逐渐没入大海中而得名。它有三个自然村,山脚下、海滩边的大村叫“三礁”,俗称下三礁;半山腰的是上三礁――“岙里”,即是山凹里面的意思。另有九子岭上的“小九子”村,这回都一起合并了。
别说“岙里”小,同姓刘族,侄子侄女掐指一算人口最兴旺时也达103人。俗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就这么流啊、流啊、流,整个村庄的人都流光了。
最差的走出山坳搬到“下三礁”;好一点的迁移到乡政府所在地“北浦﹙圆墩﹚镇”;好的,往县城高亭镇,舟山定海,宁波上海飞。投亲靠友、求学经商,山沟沟里也飞出金凤凰。但好好的村庄却成了荒无人烟的地方。墙倒、地荒,看了怎不叫人心慌!
可是,人要长大,世界会变。自然规律任谁也阻挡不了。
待续。
一、左图:故乡的路。一行人从下三礁村起进山,这条是小山村的直路,面对南浦岗。两边的田地全部荒芜,长满杂草。
二、右图:到了丁字路口,左手进村(横路),石块垒成的路上也长满草木。虽无人了,房屋还在。一行人的右手边是个三合院,岙里刘氏总太公曾生活的地方(俗称中屋道地),繁衍后代后,另造房屋。一行人左手的房屋是我的祖屋(俗称下屋道地)。
一行人的目的地想到村后的水井看看,但最终无功而返,因为井周边长满了树木,已经与南浦岗的树林连成一片。
三、图三:上世纪六十年代挖的水库(村前)。
感谢大海6老师提供的信纸!
2012/11/26 完稿 2024-8-9修改、重新编辑
信纸作者:大海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