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6年11月11号 07点 阅读 10543 评论18 点赞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感悟人生——做个有亲和力的人
在和朋友们闲聊中,时常会听到:某某人很难与其相处,某某人是“捧不起的刘阿斗”,云云。事后,我在想:人与人之间出现如此的反差,应该怎么去理解呢?是否在人际关係的处理中,与各自的亲和力有关呢?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是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而不可能是单独存在。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别人,你即是一座孤岛”。具有亲和力的人,总能畅游于人际之海,如鱼得水,把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化。可见,亲和力是一种无形资产,更是一笔人生财富。或许有一天你会问自己,为什么与身边的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了?为什么在一个喧嚣的人群中,还会感到莫名的孤独和惆怅?或许你也能看到,有的人身上总能散发出吸引人的气质,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也许,导致这种差别,就是因为自己缺少亲和力。
在生活中,至少有两种人很难有亲和力:一种是自以为是的人;另一种是完全不把自己当一会事的人。前者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孤芳自赏。这种人语言凌厉,对他人不如已者,要么不屑一顾,要么恶语相向。更有盛者,以已之长,量人之短。如此待人接物,人们会对你避而远之。他们虽处人群之中,却感孤立无援,亲和力也就只能敬而远之了。后者极度自卑,自轻自贱。与人交往无潇洒惆傥之态,总觉得自已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缺乏主见,常看别人脸色行事。见了上司点头哈腰;跟同事交往,总怕别人笑话;碰着邻里,总赔着小心;与朋友相聚,总说自已不如人。由于自卑,对自已毫无信心。表现出轻视自已,行为上缩手缩脚,神情黯淡,碌碌无为。如此一来,亲和力就无从谈起。
要成为一个有亲和力的人,我觉得至少应具备以下三点:
首先能尊重别人。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把这条朴素哲理运用到社会交往中,可以说,你处处尊重别人,得到的回报就是别人处处尊重你,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你自己。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孩不懂得见到大人要主动问好、对同伴要友好团结。聪明的妈妈为了纠正他这个缺点,把他领到一个山谷中,让他对着周围的群山喊:“你好,你好”。山谷回应:“你好,你好”。妈妈又领着小孩喊:“我爱你,我爱你”。不用说,山谷也喊道:“我爱你,我爱你”。小孩惊奇地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告诉他:“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也会落在他的脸上;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因此,不管是时常见面,还是远隔千里,都要处处尊敬别人”。小孩朦朦胧胧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其二能乐于助人。人是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尤其要十分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并把它看成是“雪中送炭”,视帮助者为真正的朋友、最好的朋友。马克思在创立政治经济学时,正是他在经济上最贫困的时候,恩格斯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对此,马克思十分感激。当《资本论》出版后,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衷心谢意:“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可能,我只有归功于你!没有你对我的牺牲精神,我绝对不能完成那三卷的巨著”。两人友好相处,患难与共长达40年之久。列宁曾盛赞这两位革命导师的友谊“超过了一切古老的传说中最动人的友谊故事”。 当然,帮助别人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帮助,简单的举手之劳或关怀的话语,就能让别人产生久久的激动。如果你能做到帮助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不但能显示出你的博大胸怀,而且还有助于“化敌为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人际环境。
其三要心存感激。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最是微妙不过,对于别人的好意或帮助,如果你感受不到,或者冷漠处之,因此生出种种怨恨来则是可能的。所以,如能经常想一想:你在工作中觉得轻松了,说不定有人在为你负重;你在享受生活赐予的甜蜜时,说不定有人在为你付出辛劳。生活在社会大群体里的你我,总会有人为你担心,替你着想。享受着感情雨露的人们不要做“马大哈”,常存一份感激之心,就会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情感的纽带因为有了感激,才会更加坚韧。友谊之树必须靠感激来滋养,才会枝繁叶茂。因为有了感激,你才会成为一个好同事、好朋友、好家人。
说到这里,我想以此与朋友们共勉:改变你的缺点、正视你的弱点、挖掘你的潜能、发挥你的优势、展现你的魅力,做个有亲和力的人。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