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周游上海——程十发美术馆:艺术的殿堂,心灵的栖息地

字体调整: | |

茸耀(范亦铮)

                      程十发美术馆

                                艺术的殿堂

                               心灵的栖息地 

上海虹桥路与伊犁南路交汇处,一座银灰色建筑如水墨画卷般舒展。程十发美术馆的屋顶悬挑如飞鸟展翼,玻璃幕墙倒映着新虹桥中心的绿意与车流——这便是以海派艺术大师命名的文化地标。当阳光穿透层叠的实体墙面,在螺旋上升的展厅内洒下光斑,一场关于艺术与时间的对话已悄然开启。

 

 

走进美术馆,就如同踏入了一个艺术的世外桃源。这里兼具收藏、研究、展陈、教育、交流和公共服务六大功能,每一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发挥着独特的价值。据了解,该馆总建筑面积达 11500 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地上部分有展厅、艺术书吧和公共阅览区等,地下室则设有库房、报告厅等。丰富的空间布局,为各类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美术馆中庭的玻璃穹顶将天光引入室内,白色旋转楼梯如艺术长卷般蜿蜒向上。设计师以“层叠错落”的建筑语言,隐喻程十发先生“兼容并蓄”的艺术哲学:实体墙面如传统笔墨般厚重,玻璃幕墙似西洋水彩般通透,东西方美学在此碰撞出独特的空间韵律。曾获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奖的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立体的艺术品。

 

 


美术馆的巧思藏在细节里。二楼展厅的感应式灯光随观众脚步渐次亮起,如同揭开艺术的面纱;三楼露台将城市天际线框成“活的展品”,陆家嘴摩天楼与老城厢石库门在此对话。有游客感叹:“这里不仅看画,更在看上海的前世今生。”

 

 


 

程十发先生曾说:“艺术要像空气,无处不在。”美术馆将这种理念融入空间设计:公共区域设置长椅,让观展成为“漫步园林”般的闲适体验;卫生间镜面印着程老连环画《画皮》的片段,艺术熏陶悄然渗透。这种“无界”理念,让美术馆从高冷殿堂变为市民客厅。

 

 


说起程十发美术馆,就不得不提它名字的由来。它是以海派艺术大师程十发先生命名的。程十发先生在海上画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尊为 “当代海派美术的旗帜性人物”。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国画大家,其艺术风格独特,作品极具感染力。

 

 


 

在美术馆里,你能深切感受到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贡献。馆内专门设有区域展示程十发先生的艺术成就与人格精神,从他的艺术成长之路,到艺术理念的形成,再到创立新海派风格的历程,都一一呈现,让参观者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了解他创作背后的故事。

 

 

           

作为海派艺术集大成者,程十发以“程家样”闻名:人物画融合梁楷的简逸与丢勒的精准,山水画兼具黄公望的苍茫与梵高的浓烈。美术馆藏有他1957年创作的《歌唱祖国的春天》,工笔重彩中,少数民族少女与春牛共舞,恰似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写照。

 

 

         美术馆的互动体验区总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用拓印板复刻丰子恺漫画,老人则在数字屏前“修复”古画。这种“参与式观展”打破了艺术与大众的壁垒,正如程老所言:“画家应在人民心中播种,让艺术自己生长。”

 

 


 

站在顶层观景展厅,玻璃幕墙外是车水马龙的都市,墙内是静谧的艺术世界。这种“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统一,恰是海派文化的精髓。有游客留言:“在这里,时间被拉长成一条河,左边是丰子恺的童趣,右边是程十发的厚重,而我在中间,读懂了艺术的永恒。”

 

 

         除了丰富的展览和活动,美术馆的细节之处也尽显用心。馆内的灯光设计恰到好处,既能突出展品的特点,又营造出一种静谧、舒适的观赏氛围。在休息区,摆放着一些艺术书籍和资料,供参观者在休息之余翻阅,进一步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金宗林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1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1人点赞

茸城夕阳红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 你没有登录

收藏夹名称

×
×
评论
点赞
分享
导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