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周游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一位伟大女性的抗战足迹

字体调整: | |

茸耀(范亦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

专题之五

宋庆龄故居纪念馆

一位伟大女性

的抗战足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回望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有一位女性始终站在救亡图存的前沿,她就是宋庆龄。上海的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藏着她为抗战奔走的无数故事,尤其二楼展厅里的件件文物,都在诉说这位伟大女性如何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民族重任。       

宋庆龄故居坐落在淮海中路的绿荫深处,一栋乳白色的西式洋房带着花园,看起来宁静雅致。但 85 年前,这里却是抗战时期的 “秘密中转站”,无数急需的药品、物资从这里发往敌后根据地,而这一切的操盘者,正是宋庆龄。       

1938 年,宋庆龄在这里发起成立了 “保卫中国同盟”,听起来像个军事组织,其实更像个 “战时物资调度中心”。当时抗日根据地缺医少药,战士们连绷带都凑不齐,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索性把自家客厅变成了办公室,每天接待中外友人,为根据地募捐。       

二楼展厅里有份泛黄的物资清单,是 1941 年宋庆龄亲手拟定的。上面列着 “奎宁 3000 片、磺胺粉 50 公斤、手术剪刀 20 把”,字迹娟秀却透着股执拗。讲解员说,那时候奎宁是治疟疾的神药,根据地蚊子多,战士们感染后根本没法打仗,宋庆龄托了十多个国际友人,才从东南亚偷偷运回来这批药。

展厅玻璃柜里摆着个旧打字机,键盘上的字母都磨平了。这是宋庆龄用来给国际友人写信的工具,她用流利的英文给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名人写信,讲述中国抗战的真相。有封信里她写道:“中国的战士们在用血肉抵挡炮弹,而我们需要绷带和药品,这不是慈善,是对正义的投资。”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组照片:宋庆龄穿着旗袍在花园里接待华侨领袖,旁边堆着刚收到的罐头和布匹;她和护士们一起打包药品,手指被麻绳勒出红印;深夜里,她在灯下核对物资清单,桌上的咖啡早就凉透了。这些画面里,她不是高高在上的国母,只是个为抗战拼尽全力的中国人。       

“保卫中国同盟” 最厉害的一招,是搞了个 “空中运输线”。当时日军封锁了所有陆路通道,宋庆龄就联系外国飞行员,把药品装进飞机的夹层里,趁夜色飞过封锁线。有次运输队被日军发现,飞行员硬是冒着炮火把物资空投到了根据地,回来时飞机翅膀都被打穿了。展厅里那枚变形的飞机零件,就是那次冒险的见证。

       

1943 年冬天特别冷,根据地的战士还穿着单衣。宋庆龄听说后,发动上海的纺织女工连夜赶制棉衣。二楼展厅里有件没织完的毛衣,袖口还留着线头,据说是当时一位女工赶工太累睡着了,醒来后发现宋庆龄正帮她接着织。这件半成品,后来跟着第一批棉衣送到了延安。       

她还特别会 “借力”。有次美国记者白修德来采访,她拉着对方看根据地发来的伤员照片,说:“你看这些年轻人,本可以读书结婚,现在却要为生存战斗。” 白修德被打动了,回去写了篇长报道,让更多美国人知道了中国抗战的艰难,募集到的捐款一下子多了三倍。展厅里那封感谢信,就是毛泽东托人转交给宋庆龄的,上面写着 “边区军民永记您的深情”。

       

现在走进故居,花园里的那棵香樟树还是枝繁叶茂,当年宋庆龄常在这里和同志们商量事情。有次遇到日军巡逻队,大家就假装在树下喝茶聊天,把物资清单藏在花盆底下。如今树底下立了块牌子,写着 “见证过无数秘密的香樟”。

       

二楼展厅是精华,建议跟着讲解员听故事,不然容易错过细节 —— 比如那份物资清单上,宋庆龄把自己的首饰换成了 200 条毛毯,这件事她从没跟人说过。       

离故居不远就是武康大楼,逛完可以去那边喝杯咖啡。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想想 85 年前宋庆龄在这里为民族存续殚精竭虑,你会明白:所谓伟大,不过是在危难时刻,有人选择挺身而出,用一己之力点亮希望。       

这个胜利日,去宋庆龄故居走走吧。摸摸那台旧打字机,看看那些带着温度的文物,你会读懂一位女性如何用勇气和智慧,在抗战史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璀璨篇章。

 

 

( 宋庆龄故居室内不允许拍照 )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同一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6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6人点赞

茸城夕阳红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 你没有登录

收藏夹名称

×
×
评论
点赞
分享
导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