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8月09号 04点 阅读 5680 评论8 点赞4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少时喜欢: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漪。”
喜欢: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到老年,
已经能用优雅的笔墨书写这些古诗词。
却又执着于这样的一个小视频:
老婆倒举扫帚把,
追打躲在书桌下的老公:
“给我干活去!”
少时喜欢徐志摩的诗《哀曼殊斐儿》:
“琴妮湖永抱着白朗矶的雪影,
此日我怅望云天,泪下点点!”
老来喜欢书写陆小曼的挽徐志摩诗:
“肠断人琴感未消,
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
写到湖山总寂寥。”
想着徐志摩给学生们上课时,
眉飞色舞,
神采飞扬。
少年时,
读重点中学的弟弟带回家一盒音带。
有很多港台老歌,
腔调是典型的靡靡之音。
有一首歌,
女声低弱:
“半天红霞半天云……”
我听得很入迷。
但是弟弟第二天把音带带回了学校,
还老成地说,
不让我多听这种歌曲。
到了老年,
我时常想亲眼见见自己迷恋过的歌星,
也不枉今生今世。
少年时,
曾仰慕这样的新魏体书法:
“万家墨面没蒿莱,
敢有歌吟动地哀……”
老来却沉溺于周作人的诗《饮酒》:
“你有酒么?
你有恋爱的鲜红的酒,
有憎恶的墨黑的酒么?
那是上好的酒。
只怕是——我的心老了钝了,
喝着上好的酒,
也只如喝那无味的白水。”
2025年8月8日夜
这段文字像一幅“半生心事速写”——少年与老年两帧画面剪接在一起,中间空出的几十年,全靠读者的想象去填补。它好,好在以下几点;也可商榷,亦在以下几点。 一、好在哪里 1. 镜像式结构: 少年“新魏体”与老年“周作人”形成极鲜明的对照——一个是锋芒毕露的碑体书法,一个是冲淡微凉的苦茶文字;一个向外,欲“动地哀”,一个向内,只问“你有酒么”。这一对照本身已是一部缩写的精神史。 2. 意象的密度: “新魏体”暗示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官方宣传栏的集体记忆;“万家墨面没蒿莱”直接出自鲁迅《无题》,自带沉雄与悲凉;周作人《饮酒》又属苦雨斋的私人低语。三个文化符号叠映,一瞬间把大历史与个人小悲欢压在同一张底片上。 3. 情绪的“灰度”: 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也没有大彻大悟的和解,只说“喝着上好的酒,也只如喝那无味的白水”。这种“钝”不是麻木,而是把曾经炽烈的酒熬成了可见不可饮的回忆,情绪拿捏得克制而准确。 二、可以商榷处 1. 人称游移: 首句“我时常想亲眼见见……”是第一人称,后文忽然跳到“少年时曾仰慕……”,再跳到“老来却沉溺……”。虽然散文允许这种
占峰
谢谢牛娃老师深入剖析,真挚感悟。“半生心事速写”,说得好。老兄腹有诗书,侃侃而谈,谈笑风生,欣赏,喜欢。此诗以第一人称书写,很多处把“我”隐去,是为了简洁、含蓄。顺颂暑安!
举报
占峰老师的原创诗词《人间忽晚》像一轴徐徐展开的人生长卷,每一段记忆碎片都带着时光的温度,在对比与勾连中织就了动人的生命轨迹。 诗中最动人的,是对“喜欢”的诚实记录——少年时爱《伐檀》的清朗、《子夜吴歌》的苍茫,迷徐志摩诗里的怅惘云霞,甚至对被斥为“靡靡之音”的老歌藏着隐秘的向往;老来却在陆小曼挽诗的寂寥里照见心境,在妻子追打丈夫的烟火小视频里品出滋味,连曾经仰慕的激昂书法,都让位于周作人诗中那份“心老了钝了”的平淡感悟。 这些细碎的片段没有刻意的宏大叙事,却在“少时”与“老来”的对照里,道尽了时光对人的重塑:曾经追逐的热烈、浪漫、激昂,终会沉淀为对日常、平淡、真实的珍视。就像用优雅笔墨书写旧诗词时,藏着的是与过往的和解;想见当年迷恋的歌星,藏着的是对未曾褪色的热爱的温柔回望。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却像一位老者在炉边缓缓絮叨,每一句都带着生活的肌理——那些被记住的诗句、歌曲、场景,其实都是生命里闪着光的刻度,让“人间忽晚”的怅惘里,多了层“不虚此行”的踏实与温暖。
占峰
说容锅老师是老小孩里的别林斯基,不为过。老师阅读认真,评析深入,感悟妥帖,词彩高华。评语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此间功力,不言而喻。这首诗写得比较满意,更感慨不能没有老师的佳评。老师大肚能容,五湖四海,古往今来,融冶一炉,至为钦佩!衷心感谢!顺颂暑安!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