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8月08号 07点 阅读 4185 评论1 点赞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写在九三胜利日大阅兵之际
值此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我的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
那是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声爆炸,无情地撕裂了东北平原的宁静秋夜。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白山黑水间顿时烽烟蔽日,短短数月,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如椽巨笔挥就《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那振聋发聩的呐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宛如惊雷炸响在沉寂的夜空。这是暗夜里的火炬,率先擎起武装抗日的旗帜;这是血泊中的号角,召唤着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
团结,是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骨血里的生存密码。前方,工农红军毅然脱下红军帽,换上八路军军装,他们以草鞋丈量太行山的沟壑,用简陋的步枪刺破侵略者的狂言;后方,老农送儿上战场时,塞进一包饱含深情的炒面,母亲将家中最后一尺布精心缝进战士的衣襟,孩童们举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在街巷中奔跑呼号。从松花江畔到珠江两岸,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四万万颗心同频跳动,四万万双手紧紧相挽,共筑起一座无形却坚不可摧的长城。这不是用砖石堆砌的防御工事,而是用血肉之躯铸就的精神丰碑,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交响,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合鸣。
十四载烽火岁月,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壮丽史诗。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胃里只有棉絮与草根,却仍紧握钢枪;赵一曼烈士在英勇就义前,留给幼子的绝笔“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狼牙山五壮纵身跳崖时,高呼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响彻云霄……3500多万军民的牺牲,换来了民族觉醒的曙光。当1945年8月15日东京广播里传来天皇宣读投降诏书的消息,当南京受降仪式上中国战区代表接过日军降书,当重庆街头千万民众涌上街头高呼“日本投降了”,古老的中国终于洗刷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屈辱,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今天,当我们站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那些在硝烟中诞生的精神坐标依然熠熠生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让挑夫与将军并肩作战;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让文弱书生也能以血荐轩辕;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让小米加步枪也能战胜飞机加大炮;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让残垣断壁间总能升起新的炊烟。这些精神基因,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面对任何挑战时最坚固的盾牌。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是历史给出的永恒答案,也是未来必须坚守的信念。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辽宁舰犁波深蓝,歼 - 20翱翔苍穹,“东风快递”守护和平。但我们从未忘记:和平需要盾牌,尊严需要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需要永远铭记:唯有传承抗战精神,方能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唯有赓续红色血脉,方能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即将到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九三胜利日大阅兵活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它是铭记历史与传承抗战精神的激昂时代强音,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实力彰显,是和平发展的庄重宣示,是教育和动员的生动课堂,是国际和外交影响力的集中展现。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起点上,作为一个社区居民,我们将全程收视九三胜利日大阅兵的盛况,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要从感悟威武之师、强军之梦的大国风采中,进一步固植爱党、爱国、爱军和爱人民的价值情怀,不断增强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为一个退休老同志,要将抗战精神融入日常之中,在力所能及的区域和岗位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