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蓝天白云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游览天台山国清寺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8月03号 11点 阅读 3094 评论3 点赞1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游览天台山国清寺
 

 

2025年6月20日我来到了天台山国清寺。国清寺之所以值得游览,就在于一个“古”字。
 

 

首先是古刹。这座古刹建于隋朝。当时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此寺取名“国清寺”,意思是“寺若成,国即清”,反映了百姓对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殷切期望。
 

 

是日,天朗气清,阳光下国清寺爬满薜荔的黄色院墙斑驳陆离。
那堵被岁月磨得温润的照壁上,“隋代古刹”四个字一笔一划都像是从时光深处拓下来的。
不知道这座千年古刹,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几次大的修葺,虽然有一次是确定的,因为有乾隆御碑证明。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否还是隋代寺院的原样?

 

 

大雄宝殿的檐角挑着流云,殿内檀香袅袅。释迦牟尼佛的金身被烛火映得柔和,两侧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衣袂间仿佛藏着风。于是想起济公和尚,他是天台山本地人,就是在这里受的戒。
 

 

转过药师殿,就听见了水声。鱼乐国的池子里,锦鲤正追着落花游弋,水波把天光揉成碎银。池边的柳树垂着绿丝绦,枝条随风飘荡,似与游鱼相戏。忽然想起寒山与拾得的故事,这两位唐代高僧曾在此论禅,当年他们坐过的石头,如今被游人坐得光滑如镜。据说,苏州的寒山寺正是他们建造的。
 

 

经过妙法堂时,听到阵阵诵经声,我朝里面望去,只见僧人们袈裟整齐,木鱼声一下下敲在时光里,仿佛要把尘世的喧嚣都敲碎,在烟火里修得一颗澄明的心。
 

 

这座古刹确与众不同,是继承了传统吗?
一是僧人参加劳动。一日不劳,一日不食。寺院自己种粮,春种秋收,一年两季。
二是不收门票,让百姓自由出入。茶寮免费供应茶水,电动游览车只收2元。
三是劝人不烧高香。僧人说,烧180元的香和烧5元的香是一样的,心诚就好。
我怎么觉得,这里空气新鲜,清静安宁,与院外的俗世,完全两个世界。

 

 

其二是古梅(亦称隋梅)。我踩着青石板路往里走,青石板已被千年香火熏出温润的包浆。转过几个弯,穿过几道门,终于在庭院的一角寻觅到了那株千年隋梅。
 

 

隋梅的虬枝越过院墙,树皮皴裂,色如古陶,枯瘦如铁,却在春分时节缀满粉白的花。寺里的僧人说,它是智者大师亲手栽下的,算起来已有一千四百多个春秋。此刻,虬枝上绿叶婆娑,透着勃勃生机。文革中隋梅濒临枯死,古寺全面整修后,枯木回春,花满枝头,果实累累,实为一大奇观。
 

 

其三是古碑,即独笔鹅字碑。如果认真起来,其实只能算是半块。咸丰九年(1859),华顶山上发现东晋书圣王羲之“鹅”字半块真迹。另一半为天台书法家曹抡选补书,而成全璧。
 

 

其四是古塔,即隋塔。再往里走,七佛塔在石阶尽头一字排开。塔身被风雨蚀出细密的纹路,却依旧肃穆地立着,像七位沉默的老者。塔影落在青苔石栏上,与远处隋塔的轮廓叠在一起——那座隋开皇年间的砖塔,没有飞檐翘角,却以一种古朴的姿态直抵苍穹,塔身的缝隙里嵌着野草,在风里轻轻摇晃。
 

 

此时此刻,穿校服的学生举着手机在拍隋塔,戴草帽的农夫在田地劳作,卖香火的阿婆笑眯眯地给游客找零钱。寺内钟声响起,惊起几只白鹭,它们掠过的放生池,水面上映着塔影,映着云影,也映着远处黛色的山……
 

 

我在想,老百姓期盼的“国清”,并不是什么宏大的愿望。不过是古刹里的香火代代不绝,古塔下的水稻岁岁丰收,是千年的梅树还能在春天开花,是今人走过古人走过的路时,心里装着的不是忧惧,而是安稳。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3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3人点赞

本文作者

草原蓝天白云

一个平凡的人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泾绣人生2025-08-04 16:23:04

    去过,的确很值得!(吴敬仁)

    举报

  • 霜木2025-08-03 16:29:41

    游天台山国清寺,赏千年风物,悟禅意生活,盼太平盛世,不虚此行!

    举报

  • 阿木林2025-08-03 12:12:07

    阿弥陀佛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