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29号 07点 阅读 7832 评论0 点赞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大明山回来之后,上海就是个倒黄梅天,闷热潮湿,很难受!闲在家里没事,儿媳妇给我们订了电影票,7月28日下午去鸿纳国际影城看新片《戏台》。在影城里孵空调,有艺术享受,还有笑声中的反思,缓释了糟糕天气里的心境。
这部电影拍得很好,好就好在电影中那位洪大帅手中的那把金色手枪,我不知道那是一把镀金的枪,还是一把真金的枪,总之是一把金色的枪。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金钱与权力、资本与权力被捆绑在了一起,于是一切都发生了异化和质变。
因为手握金枪,洪大帅可以大开杀戒,可以要剧团改《霸王别姬》剧情、改西楚霸王结局,可以要求项羽过乌江,甚至没有死,而是一直当霸王。在金钱面前,所有的戏剧、故事、人物、风骨都变成了一地鸡毛,该跪的跪,该死的死。
舞台方寸成为时代镜像,在当代中国喜剧电影版图中,陈佩斯编剧并主演的《戏台》犹如一记精准的文化重拳,在嬉笑怒骂间完成了对权力异化与艺术困境的深刻解剖。这部改编自同名经典话剧的电影作品,通过将舞台艺术与电影语言巧妙融合,在保留原作精妙戏剧结构的同时,以更具沉浸感的视听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艺术生存与权力博弈的寓言世界。当京剧锣鼓点遇上电影蒙太奇,当戏台方寸映照时代荒诞,《戏台》完成了一次对喜剧表意可能性的先锋探索。
电影《戏台》将话剧原作的“套层结构”进行了更具电影感的视觉转化。外层叙事中,那个年代北平“五庆班”的后台空间被镜头语言赋予了舞台装置般的几何美感——化妆镜的碎片反射、道具箱的层叠阴影、天幕布景的斑驳光影,共同构成了一个封闭而压抑的戏剧空间。内层上演的《霸王别姬》则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调度,在实景与戏台布景间形成视觉互文:当镜头从后台演员的紧张表情切至台上程蝶衣的水袖翻飞时,现实与表演的界限被刻意模糊。
陈佩斯对电影语言的运用展现出话剧导演难得的影像自觉。他创造性地将京剧锣鼓点转化为电影的节奏控制器——当军阀洪大帅的粗暴闯入与急促的锣鼓声重叠时,视听节奏的共振强化了荒诞感;而当镜头跟随包子铺伙计穿过狭窄的戏班后台廊道时,手持摄影的轻微晃动与纵深构图,则赋予这个微型社会以纪录片的真实质感。这种舞台美学与电影语法的创造性融合,使《戏台》既保留了话剧的思辨深度,又获得了电影特有的情感穿透力。
影片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错位情境,构建起当代中国最具解构力的权力寓言。军阀洪大帅对《霸王别姬》的蛮横改编,表面是文化粗鄙化的闹剧,实则是权力对艺术规训的终极隐喻。当陈佩斯饰演的班主在“留得青山在”与“艺术底线”间艰难摇摆时,镜头在他颤抖的双手与军阀嚣张的笑脸间反复切换,这种视觉对比将江湖艺人的生存困境具象化为触目惊心的伦理选择题。
电影对权力运行机制的揭示具有惊人的现代性。洪大帅随意打断演出的“即兴发挥”,副官在权力夹缝中的八面玲珑,甚至包子铺伙计无意间闯入权力场的荒诞遭遇,共同拼贴出一幅微观权力生态图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对“权力表演性”的视觉呈现:当军阀要求演员们配合他“御驾亲征”的幻想时,镜头刻意强化了舞台追光般的顶光效果,使权力者的身影投射在斑驳的戏台布景上,形成极具讽刺意味的“权力剧场”视觉奇观。
《戏台》对戏曲艺术的当代命运投射出深沉的人文关怀。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霸王别姬》唱段,在不同情境下被赋予多重象征意义——既是传统艺术的圣杯,也是权力操弄的道具,最终成为知识分子精神妥协的见证。当专业武生被迫按照军阀要求“创新”表演时,镜头在他标准化的身段动作与扭曲的表情间制造出强烈的视觉撕裂感,这种身体政治的视觉化表达,比任何说教都更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异化的本质。
影片通过包子铺伙计这一“闯入者”形象,构建起民间视角与精英文化的对话通道。伙计以质朴的民间智慧解构着权力神话——他分不清戏里戏外的天真提问,对京剧程式的本能反应,以及在危机时刻展现的人性温度,共同构成了对抗权力异化的民间力量。这种设置使《戏台》超越了简单的精英批判,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思考:在权力与资本的夹缝中,传统艺术究竟该如何自处?
《戏台》的喜剧美学建立在对荒诞感的精准把控上。陈佩斯将话剧舞台上的“错位喜剧”传统转化为更具电影感的视觉幽默:当军阀要求京剧演员唱英文歌时,演员们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通过特写镜头被无限放大;当包子铺伙计误将戏台当作真实战场时,镜头运动与角色反应形成的节奏差制造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笑料。这些幽默不是简单的插科打诨,而是根植于文化冲突的必然产物。
影片在笑声中完成对观众认知的深层颠覆。当观众为某个喜剧桥段开怀大笑时,镜头突然切至角色痛苦挣扎的面部特写,这种情绪节奏的突变形成强大的认知冲击。更深刻的是,电影通过“戏台”这一特殊空间,揭示出人类社会中永恒的权力表演本质——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在生活的舞台上重复着相似的权力游戏。
在当代中国电影普遍追求视觉奇观与商业价值的创作环境中,《戏台》坚守着文化批判的创作初心。这部作品证明,真正的喜剧不仅能够让人发笑,更能通过笑声照见时代的荒诞与文化的困境。当电影结尾的字幕缓缓升起,那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题旨,在笑声与泪水的交织中获得了超越时代的共鸣。或许这正是《戏台》留给当代观众最珍贵的启示:在权力与艺术的永恒博弈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精神品质。
信纸作者:茹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