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8月04号 04点 阅读 5385 评论0 点赞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茸耀(范亦铮)
废墟之上
唐山大地震遗址
给每个普通人
上的一课
站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的入口,阳光把石雕钟表的时间永远定格在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49年前,这场7.8级地震让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瞬间归零;49年后,我踩着被裂缝分割的石板路,突然明白:有些伤痕不是为了让人流泪,而是为了让人记得。
走进遗址公园,最先冲击视觉的是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高达20多米的厂房骨架倔强地指向天空,扭曲变形的钢梁像被巨人揉捏过的铁丝,永远定格在剧烈摇晃的瞬间。地震发生时,夜班工人正在赶制一批机车配件。23秒后,27名工人长眠于此,只有4人幸存。
在唐山新华道旁,一座四层建筑的残骸被玻璃幕墙围住。这座刚建成的图书馆尚未迎来第一位读者,就被地震压成“叠罗汉”:二至四层整体砸在一层地板上,书架碎片深深扎进地面。如今,遗址旁立着一块打开的“书本”雕塑,钟表指针永远指向3点42分,下方刻着:“全国人民与唐山心连心。”
纪念墙对面,一段被地震永久扭曲的铁轨,像一道撕裂的伤疤。那个凌晨3点42分——大地猛然痉挛,城市轰然倾塌,无数生命在黑暗中猝然消
与唐山心连心。”逝。铁轨扭曲的姿态,如一道永恒的伤口,无声诉说着灾难降临的瞬间是何等残酷与无情。
走进唐山地震博物馆,仿佛踏入一场没有尽头的沉痛叙事。馆内保存着大量劫后余生的实物:一座钟表指针永远停滞在3点42分,它曾挂在某户人家的墙上,见证过无数个清晨与夜晚,却最终凝固在那个毁灭性的瞬间;一辆自行车被砸压得面目全非,车轮扭曲如绝望的呐喊,它承载过多少日常的奔赴,如今却成为时间暴力的证物;一面墙体被撕裂开狰狞的裂缝,仿佛大地痛苦的伤口外翻,直视着每一个经过的人。
公园东侧,一面长达493米的黑色大理石墙如巨碑般矗立。24万罹难者的名字按姓氏笔画排列,密密麻麻刻满整面墙。有游客蹲下身,用纸巾轻轻擦拭某个名字上的灰尘——那是他祖父的名字。墙角摆着市民自发带来的鲜花和玩具,风一吹,纸鹤在阳光下轻轻晃动。这里没有哭声,却让人想放轻脚步,或许真正的哀悼,从来不是号啕,而是把别人的伤痛默默放进心里。
站在黑色大理石墙前,我伸手抚摸冰冷的石面,替24万个名字看看今天的蓝天白云。今天让我再次上了一课,它让我更明白:
明白之一: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确实渺小。但唐山人用40年时间把废墟变成新城,用行动诠释了另一种强大——不是与自然对抗,而是学会敬畏后依然热爱生活。
明白之二:废墟之上,保留的残垣是“记忆的坐标”——它们时刻提醒我们,今天的平安不是理所当然。
明白之三:今天我们纪念灾难,不是为了延续恐惧,而是为了教会孩子如何在恐惧中保持清醒。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和博物馆,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裸露的钢筋、镌刻的名字和永不低头的雕塑。它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记住灾难,不是为了沉溺痛苦,而是为了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稳,更珍惜。
信纸作者:纸老虎丁丁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