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25号 14点 阅读 4052 评论2 点赞1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阿拉上海人晏秋秋,现在好像是上海滩网络红人,甚至可以理解其较为官方的代言人,其知名度相当高,粉丝无数,可能我也是其中一个。
下午写好博文后,在微信里看到视频号里秋秋又推出的一个小视频,上海今年养老金增资办法昨天已经公布了,摘录其中最后一部分内容:
今年退休养老金增资的办法,个人感觉,加总比不加好,退休的老人真的没有必要比来比去,一定要比的话,应该比身体,比健康,举个例子你一个月5000元退休工资,今年加了100元,从某种角度老看,你多活一个月,就多拿了5000元,相当于加了50个月的工资,身体越好,越多拿养老金,这是什么?这就是良性循环,这也是自己给自己“加工资”。
各位粉丝,你们怎么看?
我们百姓怎么看?作为一个普通的退休人员,我退休后经历了第11次养老经增资,想法也从不成熟到较为成熟的一个过程,下面的认识不一定对,或许缺少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的退休人群中考虑分析,先说出来再说,有感而发:
今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公布后,不少退休老人又在互相比较增资数额。仔细想来,这种比较其实意义不大。与其纠结于"谁加得多谁加得少",不如换个角度思考:养老金增资的本质,其实是对健康长寿的投资回报。
一、从经济角度看增资与健康的良性循环
假设A老人每月养老金5000元,今年增加100元;B老人每月3000元,今年增加80元。表面看A加得多,B加得少,似乎不公平。但若从"健康寿命"的角度计算:
A老人若能健康活到85岁,还能领取20年养老金,100元/月×12月×20年=24000元
若活到90岁,则多领30年,共36000元
相当于每月多领的100元,在健康长寿的情况下,能带来数万元的额外收入
反观B老人:
每月增加80元,若同样健康长寿,20年可多领19200元
虽然基数低,但健康带来的收益同样可观
关键点:增资幅度与健康寿命成正比,健康越好的老人,从增资中获得的长期收益越大。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比较的误区
退休老人常陷入"养老金攀比"的怪圈,这种比较往往带来负面情绪:
相对剥夺感:只看到别人加得多,忽略自己也在增加
固定思维:认为养老金高低决定生活质量
短视行为:为眼前差额斤斤计较,忽视长期健康价值
实际上,养老金调整遵循"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倾斜调整"原则,本就包含对高龄、长缴费年限者的照顾。与其比较绝对数额,不如关注:
自己是否达到了平均增幅
相比去年,自己的养老金额是否稳步提升
三、从健康管理看"自我加薪"的可能
养老金增资是国家福利,而健康增值则是个人可以主动把握的"二次增资"机会:
运动投资:每天30分钟太极/散步,年成本近乎为零,却能显著降低慢性病风险
饮食管理:每月增加200元健康食品支出,可能减少未来万元级的医疗开支
社交投入:参与社区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其价值远超金钱衡量
案例计算:
若通过健康管理延长健康寿命5年:
5000元/月×12月×5年=30万元"额外收入"
远超过任何一次养老金调整的绝对数额
四、建立正确的养老财富观
时间复利效应:年轻时多缴费1年,退休后每月可能多领几十元,持续终身
健康杠杆原理:良好的身体状况能让固定养老金发挥更大效用
消费智慧:把增资部分优先用于健康投资,产生更大回报
养老金增资是国家对退休人员的关怀,而如何让这份关怀发挥最大价值,则取决于我们自己。与其纠结于"谁加得多",不如把注意力转向:
今天是否比昨天更健康?
本月是否比上月更有活力?
今年是否比去年更少生病?
记住:最好的"养老金增资",就是让自己活得更长、更健康。当八十岁的您拿着养老金去公园晨练时,那些年轻时斤斤计较的差额,早已变得微不足道。这才是退休生活最划算的"投资回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