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6月10号 05点 阅读 10460 评论0 点赞6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寻找被书页浸润的山水村寨 触摸被文字吹拂的薄雾醇香
六月的上海带着春夏交替特有的湿润,上海海派艺术馆的玻璃幕墙被蒙上了一层生机勃勃的晶莹。我手握邀请函穿过高大的迎宾大厅时,脑海中闪过“山水若有记忆,大概会记得每个与之相遇的人”的诗意短句。6月3日下午,“《情在贵州山水间》跟着叶辛游贵州”新书研讨会在二楼多功能厅正式举行。我选了中间的位置落座,这是拍摄打卡的最佳角度。主席台上,叶辛端坐正中,桌子上新书封面“游贵州”三字格外温润。闵行区文联主席陈志强的主持辞深情激昂,轻轻地展开了叶辛的文学脉络:“他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也是用文字为时代立传的人。” 研讨会上,作家与专家热烈分享阅读感悟。有观点认为,这本书既是深情的游记散文、贵州美景的文学赞歌,更是连接贵州文化与世界的绚丽彩桥,作者以 “以心换心” 的乡土情怀,让文字如黔山溪流般自然流淌。创作者半生实践印证,深情书写源于对土地的聆听与感悟。阅读时 宛如身临其境,令人萌生二游、三游的冲动。以《西江华彩路》为例,作者以小说家的构思谋篇,用真挚笔致抒写与贵州的情缘,以写实笔触呈现山水人文之美,揭开散文 “好看、可读” 的审美密码,被称作 “旅游散文写作教科书”,激发了读者对贵州山水的向往。 而在诸多赞誉中,“行走的史诗”则成为全场最佳褒奖。这部作品超越普通游记,以故事化叙述和多维视角,将贵州山水、人文与民族风情熔铸于文字之中,既流淌着黔地山水的灵秀气韵,也镌刻着人文历史的深厚肌理,奏响了一曲关于土地与生命的壮丽乐章。 研讨会结束后,我将新书递到了叶辛的面前请求签名。他接过书时,举起的笔尖在扉页上停顿,问我:“去过贵州吗?”我说去过,但今年已确定再次踏上贵州游的行程。叶辛会心地微笑道:“贵州风光无限,最值得一去的是‘黄小西吃晚饭’。”七字短句,通俗易懂。殊不知,奥秘却另有所指。黄果树的磅礴是“黄”的惊叹,小七孔的灵秀是“小”的私语,西江寨的神秘是“西”的深邃,赤水河的浓烈是“吃”的酣畅,万峰林的静谧是“晚”的清旷,梵净山的厚重是“饭”的踏实。 叶辛用文学的金线将六个字串成珠链,每一颗都折射出贵州的多面光彩。既有自然奇观的雄奇,也有人文景观的璀璨;既有味觉记忆的醇厚,也有心底故乡的清澄。这六个字是贵州的文史,含在嘴里,是山水的平仄;咽进肚里,是天地的春秋。 回家的路上,我迫不及待翻开书页。耳边又响起“行走的史诗”的赞誉,忽然明白,叶辛为何要用一生书写贵州,那不是简单的小说散文,而是笔端耕耘的肥沃土地,是用文字搭建的精神故土。 夜很深了,书桌上的台灯照着《情在贵州山水间》的封面。我看见,黄果树的瀑布奔涌文字浪涛,小七孔的流水漫过纸页边缘,西江寨的灯火闪烁字里行间。我听见,赤沙河的浪涛叩击段落句逗,万林峰的雾岚私语纸张皱纹,梵净山的云影沉吟篇章深处。原来,最好的旅行从不需要脚步丈量,当眼神扫过那些带着露水与烟火气的文字时,灵魂早已踏上了通往贵州的山水之路。合上书卷,听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我知道,在某个清晨,我会带着这本书登上飞往贵州的班机,去寻找那些被书页浸润的山水村寨,去触摸那些被文字吹拂的薄雾醇香。 是啊,这份对文字的感动,对贵州的向往,在心底酿成了一杯茅台,待他日与伊人同醉。
|
信纸作者:杨克元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