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6月13号 04点 阅读 5931 评论0 点赞1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茸耀(范亦铮)
安昌腊月天
满街晒"年味"
"腊月到,年味闹",在绍兴安昌古镇,这句话被演绎成满街飘香的"腊味江湖"。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乌篷船头已挂起油润的酱鸭,青石板路上,腊肠像红玛瑙项链般垂在骑楼,整座古镇仿佛被酱香腌透了,连呼吸都沾着甜咸交织的年味。
安昌人的腊月是从"晒秋"开始的。老宅天井里,木匾盛着琥珀色的酱油肉,竹匾摊着琥珀色的酱鳊鱼,连屋檐下都挂着成串的腊猪头。陈师傅蹲在院中,正用棕毛刷给酱货上"美容妆":"这酱油要分三次刷,头道入味,二道上色,三道提亮,跟画水墨画一个理儿。"
沿河而建的"腊味长廊"是古镇最生动的年货展销会。拐角处的"仁昌酱园"门前,百年酱缸泛着琥珀光,老师傅舀起一勺浓稠的母子酱油:"安昌腊味香,全靠这缸180年的'活文物'。"酱香混着酒香,在空气中织出一张无形的网,网住每个路人的脚步。
"啪"一声脆响,腊肠铺的斩刀落在砧板上。店主王大姐手腕一抖,腊肠在刀刃间跳起欢快的舞:"要肥中瘦还是全精?自家吃还是送人?老主顾都知道,带白霜的腊肠最地道——那是晨露和酱香结的'霜花'。"
河埠头的"晒腊擂台赛"正热闹。张家晒的酱鸭油润发亮,李家晾的鳊鱼干泛着银光,最绝的是赵家那坛"臭名远扬"的霉千张,裹着稻草在角落里悄悄发酵。卖货郎摇着拨浪鼓经过,惊起一群觅食的麻雀,却惊不散空气里缠绵的酱香。
"叮叮当"的敲糖帮铜锣声穿街走巷。挑担的老汉掀开棉布帘,露出白森森的麦芽糖块。围观的孩子踮着脚,看老人像变戏法似的,用糖丝粘出活灵活现的腊味小动物。糖丝粘住的不仅是童心,还有安昌人关于年的甜蜜记忆。
暮色初临时,临河酒肆亮起灯笼。一碟腊味双拼,半壶加饭酒,老茶客们就着酱香谈天说地。邻桌传来吴侬软语:"侬晓得伐?这腊味要晒足三冬三夏才正宗,就像安昌人的日子,越陈越有味道。"
转角遇见"网红"腊味奶茶铺。95后店主小沈正将腊肠丁混入奶茶:"爷爷说传统要'活'起来,你看这咸甜交织的口感,就像安昌的腊月——既有老底子的醇厚,又有新潮流的鲜活。"
雨夜乘乌篷船游古镇,两岸灯笼在河中投下碎金。船娘哼着莲花落,橹声搅碎满河星光。忽然飘来阵阵焦香,原是夜航船正烤着腊味拼盘,船舱里,来自北方的游客举着酒碗感叹:"这江南的年味,比北方还烈三分!"
当最后一片酱鸭收进竹匾,当最后一滴酱油封存进陶瓮,安昌的腊月风情节落下帷幕。但那些挂在檐角的腊味,那些飘在巷陌的酱香,早已化作江南的年节密码,等着下个腊月,再次唤醒沉睡的味蕾与乡愁。
信纸作者:静悟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