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4月23号 15点 阅读 2279 评论0 点赞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儒雅笑星上海情
薛鲁光
王汝刚,这位江浙沪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追求的高品位的幽默,表演自然流畅,轻松洒脱,节奏感强。他通晓多种方言并善于用来运用塑造各种性格的喜剧人物,形成独特表演风格。笑星出场,往那里一站,胖乎乎,神抖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全场一扫,即逗乐全场。当年《红茶坊》、《滑稽王小毛》,让老上海人聊起来仍津津乐道。
不久前,我来到上海理工大学报告厅,听王汝刚作《滑稽戏与上海话》的报告,满场笑声与掌声。他自报家门,家境盈实,文革插队一片红来到江西抚州,与柏万青是隔壁邻居。队长看他个小,叫他养了四年猪,没想到,他还真有绝活,唱袁一灵的《金陵塔》给猪听,把猪给逗得一愣一愣,“哼哼”少了,长膘快了。那时乡下文化生活贫乏,一到晚上,乡里乡亲就喜欢到王汝刚宿舍串门,听他讲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故事,什么《封神榜》、《西游记》、《山海经》等神话传说。他的喜剧细胞就是在江西农村得到发扬光大的。
说是十秒钟若没有笑声——包退票。他先天的诙谐性格和后天的说、学、做、唱的深厚功底为表演增光添彩。回沪后,他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上海,他说:我真的喜欢上海,因为我喜欢讲上海闲话。上海要传承的真正属于它的本地文化,只有两个,一是沪剧,二是滑稽戏,沪剧是上海郊区的,而滑稽戏是上海老城厢的艺术。王汝刚作报告,一般都是站着,两个小时看他一点也不累。为啥?平时演戏养成的。他谦逊地说:“我演戏一般,但我对各地方言的模仿能力比较强。”说话间,他开始用江北话、苏州话、宁波话、山东话四种方言将一段两人对话演绎的惟妙惟肖。“刚进上海的滑稽剧团,导演就是看中我的这个绝活才录用的,一直干到现在。”
言语间,他说有一个担忧,会讲上海话的上海小孩越来越少。为此,他要做推广上海话的形象大使。他到小学讲课,就是上海小孩也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问他们会说上海话吗?“听得懂,讲大不来。”这样下去,怎么行?若干年后,上海话岂不是要失传了?要知道,语言是一个城市最鲜明的地域特征,大家不讲上海话了,上海的地域特征和它的属地性、归属感也就会消失。要知道,远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上海人聚在一起,就是靠“阿拉,阿拉”的沪语维系乡情。
尔后,他介绍徒弟陈靓出场,陈靓也是妙语连珠,一边为节庆做广告,一边用刚杀青的新戏做铺垫,他表演的是模仿小哥费玉清的习惯动作与代表作《一剪梅》,别说,还真像,特别是得到台下女性观众的喜悦,一位女粉丝大胆送上鲜花和祝福,相机“咔嚓”“咔嚓”闪个不停。这真是:笑星报告不一般,舞台何处不飞花。说噱做唱满堂彩,传承沪语靠大家。(1000)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