茸城夕阳红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周游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红墙绿树间的时光诗行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4月23号 04点 阅读 4798 评论0 点赞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茸耀(范亦铮)

 

 

上海师范大学

(徐汇校区)

红墙绿树间

时光诗行

1. 桂林路100号校门:镌刻时光的起点       

如今的校门朝东而立,米黄色花岗岩门楣上,郭沫若题写的“上海师范大学”六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但鲜少有人知道,这座校门背后藏着70年的变迁。1954年建校时,校门还只是虹口区西体育会路441号“两根竹竿撑起一块匾额”,匾额上塑着五角星与振翅飞燕,象征教育报国的初心。

 

 

2. 第一教学大楼:凝固的“中国式浪漫”     

穿过校门,西部校园中央矗立着一座红黄相间的建筑——第一教学大楼,师大人亲切地称其为“一教”。这座建于1955年的“校园第一楼”,是上海高校中罕见的“中国固有式”建筑代表。歇山式大屋顶、拱形门廊、清水砖墙,细节处尽显传统韵味。

 

 

 

 

3.学思西路:“历史与学术记忆”的主干道       

名称源自校训“厚德、博学、求是、笃行”中的“学思”理念,既呼应校内的学思湖,也寓意学子需勤学善思。学思西路贯穿西部校园,连接校门与教学区核心建筑群,两侧种植高大梧桐树,形成林荫步道,与红砖建筑相映衬,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

 

 

4. 阶梯教室里的青春辩论

当年,设计师黄毓麟以“三段式”结构让建筑水平舒展,东西两翼对称展开,阶梯教室的增建更让它成为教学功能与美学结合的典范。据说,20世纪80年代,一教的阶梯教室里曾上演过哲学辩论的盛况,而窗棂下苦读的身影,如今已化作校园里代代相传的“学风图腾”。

 

 

5. 音乐学院楼:琴键上的光影剧场     

漫步至东部校园,红砖绿藤掩映下的音乐学院楼格外引人注目。琴房走廊曾是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的取景地,木质地板上的脚步声与琴声交织,仿佛仍能听见赵默笙与何以琛的青春回响。

 

 

6. 文苑楼:玻璃幕墙里的文明密码     

获建筑行业白玉兰奖的14层的文苑楼如秀女般挺拔而立,玻璃幕墙折射着现代学术的锋芒。这里是人文学院的主场,大厅里密密麻麻的海报不断更新,提醒着你每周都有各类大大小小的讲座、论坛、沙龙在此举行。群贤毕至,专家学者济济一堂。

 

 

7. 外语南、北大楼:一道传统而亮丽的风景线       

两楼均为三层红砖黑瓦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南大楼以教室为主,北大楼则是办公室、教研室等所在地。在这里,每一间教室都回荡着朗朗读书声,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8. 教苑楼:田家炳的“教育情书”     

教苑楼是一段“雪中送炭”的佳话。1999年,因初等教育学院迁入,校园急需新教学楼,田家炳基金会慷慨捐赠500万元,建成了围合式结构的“田家炳教育书院”。这座白玉兰奖得主建筑,如今成为教育学院与艺术学科的摇篮。这里藏着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的手书,至今仍是师范生的第一堂师德课。

 

 

9. 学思桥:风与琴声的罗曼史       

连接教学区与琴房的学思桥,是校园的“浪漫心脏”。桥边那棵参天大树,在剧中见证主角的深情凝望,现实中亦是学子们晨读、约会的“秘密基地”。每当夕阳西下,桥影与琴声共舞,连风都带着艺术的芬芳。

 

 

10. 校史馆:会呼吸的记忆库       

西部校区的校史馆,藏着650平方米的时光胶囊。老照片里,1954年师专的油印教材泛着岁月的黄;玻璃柜中,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的铜牌闪着新生的光。设计者用建筑光影造了一条时空隧道,每一步都踩着“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节拍。

11. 艺术森林:水杉林里的创意革命       

东部三教北侧,一片水杉林中悄然生长着“艺术森林”。雕塑系毕业展的钢铁巨兽、露天市集的手作陶器、即兴戏剧的肢体碰撞,让这片30米长的林荫道成了传统与现代交锋的战场。有人说,这里的每片落叶都沾着颜料的余香。

12. 小红楼:砖缝里的游击队歌       

在东部大草坪北侧,清水红砖的二层小楼低调而立,这便是“小红楼”。1953年由同济大学黄毓麟设计,最初是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的办公楼。贺绿汀院长曾在此谱写过《游击队歌》,墙缝间似乎仍回荡着老艺术家的铿锵音符。  

13. 博物馆:以“格物致知”为主题     

前身为1950年代历史系陈列室,许多文物来自北京故宫。 2002年正式建馆,馆内珍藏包括新石器时代玉璧、毛公鼎拓片、敦煌写经、清代唐卡及宫廷官窑瓷器等,博物馆设七大展区及互动体验区。

 

 

14. 紫藤长廊:学霸的私密花园       

西部图书馆后方的紫藤长廊,是鲜为人知的“学霸圣地”。春日紫云如瀑,秋日金叶铺地,石桌上总能看到考研笔记与咖啡杯并排而立。传说每逢考试周,总有学子来此触摸百年紫藤老根,祈求“下笔如有神”。

 

 

15. 西部大操场:樟树下的青春方程式       

第一教学大楼南侧的西部大操场,被30棵百年香樟环抱。晨跑者的脚步声、啦啦队的呐喊声、军训时的口号声,在这里搅拌成独特的青春配方。最神奇的是一棵“情侣树”——树干天然分为两杈,学生们笑称这是“毕业不分手的吉祥物”。

16. 留学生食堂:舌尖上的地球村     

香樟苑食堂二楼藏着校园最国际化的角落。俄罗斯红菜汤、越南河粉、土耳其烤肉饭的香气在此交织,留学生们用筷子夹饺子的笨拙模样,成了最生动的文化交流现场。

 

 

17. 新图书馆:学术与文化的核心地标       

总面积约35000平方米,提供千余个座位,设置休闲阅览区、展示空间、研讨室等多元化功能分区,并配备闸机、自助预约系统等智能设施。馆内资源布局优化,整合中外文文献、古籍特藏及数字资源,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科技,成为师生研习、交流的创新空间。

 

 

18. 体育馆:汗水浇筑的青春方程式     

西部校区的体育馆虽不如奉贤校区宏阔,却藏着独特的运动记忆。球类馆里的篮球赛、体操房里的健美操、羽毛球场的扣杀声,与西部大操场的百年香樟共同搅拌出独特的青春配方。最神奇的是“情侣树”——天然分杈的树干,被学生戏称“毕业不分手的吉祥物” 

19. 夜光跑道:星河坠落的跑道       

2023年新建的夜光跑道,成了校园的“网红打卡点”。白天吸收阳光的荧光颗粒,入夜后化作地上星河。成为学生夜跑的热门地点。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校园建设的科技感,也象征着师大人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有学生戏称:“在这里跑步,每一步都像踩着星光考教资。”

20. 工字楼宿舍:穿越时空的“青春胶囊”       

西部的工字楼宿舍群,是校园历史的活化石。西一宿舍四人间仍保留1950年代“上下床+书桌”布局,楼道里的磨石子地见证过几代学霸的深夜苦读。东部的改造宿舍则充满现代感:人脸识别闸机、24小时热水淋浴、直饮净水,智能管理系统让“一键报修”成为现实 。

 

 

 

 

结语:建筑不语,岁月留痕       

从1954年的师专到今日的综合性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以建筑为笔,以岁月为纸,书写了一部“立体的校史”。这里的楼宇不仅是砖瓦的堆砌,更承载着师大人对教育的信仰、对文化的敬畏。无论是镌刻着郭沫若手迹的校门,还是回荡着琴声的学思桥,亦或是水杉林中的艺术森林,都在诉说同一个主题——在这里,历史从未老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青春共生共长。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大海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2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2人点赞

本文作者

茸城夕阳红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