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3月19号 04点 阅读 10052 评论1 点赞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茸耀(俞富章)
松涛根艺
在参观吴敬梓故居时,发现故居内还有一间根雕作品展示馆。 乍一看,我有点不解,吴敬梓故居里安排根雕作品展示馆,有点突兀啊。但看过介绍,原来这些根雕作品的创作者与吴敬梓还真是有点“关系”的,在吴敬梓故居引入根雕作品展示,是有道理的。
这个根雕作品展示馆里展示的作品,都是一位叫史松涛的雕刻家创作的。
据介绍,史松涛,安徽全椒人,安徽省民间艺术家,根雕大师。史先生专事红木雕刻,而且已有30多年。其作品“达摩渡江”曾获得2013年国际根雕盆景大赛金奖,众多作品被海内外、港澳台名家收藏。
史松涛被誉为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儒林根雕》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根雕作品《一代文豪吴敬梓》,就馆藏在吴敬梓故居“吴敬梓赐书楼”门厅内。
《一代文豪吴敬梓》这作品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一次史松涛逛根雕素材市场,忽然眼前出现一款重庆崖柏树根,高一米多,形似一位老者。瞬间,灵感出现了:这个造型,雕出一个吴敬梓不是很合适吗?说干就干,经过近两个月的精雕细刻,一代文豪吴敬梓的形象赫然站立……
一位根雕了吴敬梓形象的根雕大师的作品,放在吴敬梓故居展出,就顺理成章了。
据介绍,史松涛在2013年就表达过要将自己的根雕作品放在吴敬梓故居展出的心愿,当时他曾对记者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已卖出的作品和已做出来的作品,放入吴敬梓故居,举办一次个人根雕艺术展,以回馈家乡父老乡亲对我的厚爱。看来,史松涛的心愿实现了。
史松涛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在展示馆展示的,都是他用心用情将一段段木头雕刻而成的,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作品,令观赏者震撼的同时心生敬佩。
太平城与太平桥
全椒城里有座太平古城,还有一座太平桥。
太平古城就在吴敬梓故居边上,那天我们是参观完吴敬梓故居后,就走进了太平古城。
太平古城名为古城,实际是新建的仿古城,仿古的建筑,仿古的街,还有一座仿古的塔楼。塔楼名缙福楼,整体高九丈九尺,是整座古城的至高点。
我在古城口看到一张古城规划图。按照规划目标,太平古城是要建成全椒文化元素的区域文旅品牌地标的;如今看上去,距这个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一些文化项目没有完全完工,其中有些项目还处在停工状态。仅从开放的区域看,很多店铺并没营业,街区内人气也不足,商业氛围和烟火气都没达到预期目标。
因为城内氛围不足以吸引人,我们用了不到半小时就转出来了。走马观花后生出了两点感受,一是感觉太平古城的开发建设错过了最佳的时机,我推断,像这样一个项目,如果早些行动,天时地利人和资金到位,一座宏伟壮观古古色古香的古城就可能就建成了。时机,做任何事情都很重要;一旦错过了,再想做成一件事情,就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二是建仿古的街区,要有合乎现代人审美要求的古风古韵、古滋古味来支撑,仿古的东西如果不注入新生的元素,终究缺乏生命力!如今,放眼各地,即便是古城古街,最好也要做成网红点,才会吸引四方游人呢。
全椒一日游的最后,我们走上了太平桥上。
全椒太平桥非常著名,既具悠久历史,也具美好情感的寄托,在全椒人心目中,它是神一样的存在。
太平桥,原名贺鲁桥,因隋大将军贺若弼曾在此造橹而得名。贺若弼,鲜卑族,北周隋朝名将,曾拜为寿州刺史;后因诽谤朝政之罪,被隋炀帝所杀。清康熙年间,桥名改为太平桥,成为旧时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地。在全椒,有一个“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传统民俗,就是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在太平桥上走一走。据说,这一天的盛况,比过年赶年集还要热闹。这个传统,自东汉开始,历经千年,盛况不衰。每年正月十六这天,不仅全椒城内空巷, 而且附近四乡八邻的人,也是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赶往太平桥。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成为全椒一年中最繁华最热闹的盛况……当地还有人把“走太平桥”称之为“走百病”的,认为正月十六走一走太平桥,可以消灾祛病。可见,千年不衰的习俗,是全椒人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反映。
我们来到太平桥时,看到太平桥附近的广场上,有人正在布置各种摊位,搭建舞台,甚至还有招工的布展,看样子正月十六那天,太平桥附近的广场上还有一个人才招聘的市场要开张,以此迎接“正月十六走太平”盛况的到来。
那天,虽然还只是正月初三,距正月十六还远呢。不过,我们还是怀着虔诚的心情,在太平桥上走了个来回,不为别的,只祈愿蛇年万事太平!
信纸作者:海上造船人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