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1月19号 09点 阅读 3433 评论0 点赞2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1月18日去泰兴路上的政协俱乐部看电影,张园北门也在泰兴路上,索性上午就出门先去再访张园。从部队转业回来住在威海路太阳公寓时,上下班都走过张园,那时都叫“张家花园”。如今张园变成了景区,之前已经来过几次,都还没建成。现在虽然开放了,茂名路也成了步行街,但是东面最主要的一片仍然封闭,不知何时与公众见面。儿子的母校威三小学已经不见踪影,那里是张园景区的西南大门;民立中学也迁到了太阳公寓贴隔壁。
张园的历史底蕴十分厚重。旧时因地处上海公共租界,清政府难以管控,清末革命党人也常在此聚会或演说,张园成为那个时代的政治活动中心。1901年3月15日,汪康年等200余人在张园集会,反对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卖国条约;1902年起由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等进步组织几乎每周在张园进行演讲;1903年,张园成为上海拒俄运动的中心场所;1911年1月15日,上海各界在张园举行剪辫大会,4万余人参加,100余人当场剪辫;1912年4月17日,上海各界在张园举办欢迎刚卸任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集会,孙中山发表演说;1913年在张园举办了被刺杀身亡的宋教仁先生追悼大会……不为人知的还有张园是上海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活动的地方。
据悉张园未开放的那一片里,会有张园历史文化博物馆。这次我只是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看到一张介绍孙中山在张园演讲的历史照片。很期待张园博物馆早日对社会公众开放。
蛇年来临,上海张园沉浸在一片浓郁的年味之中,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园林,在新年的氛围里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张园,这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私家园林,犹如一部活着的史书。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特色,漫步其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从古老的欧式洋楼到传统的江南园林建筑,每一处角落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在这新年之际,那些雕梁画栋被装饰上了节日的彩带和红灯笼,古老的建筑在喜庆的氛围中展现出别样的生机。上海的张园宛如一位盛装的佳人,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年味,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老上海旧时韵味。
踏入张园,那一盏盏红彤彤的大红灯笼就像跳跃的火焰,瞬间点燃了新年的氛围。这些灯笼挂在古旧的建筑之间,仿佛带着人们穿越回老上海的弄堂岁月。在老上海的记忆里,红灯笼是过年的标配,它象征着团圆与喜庆。而张园里那些老式的石库门建筑,就像一位位慈祥的老人,默默见证着年味的弥漫。
人们十分怀恋,弄堂里贴起的一幅幅精美的窗花,那细腻的剪纸艺术展现了老上海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窗花上无论是寓意吉祥的花朵,还是活灵活现的小动物,都透着浓浓的年味。张园的大客堂里,热热闹闹地演绎着旧时上海人过年的欢乐场景。居民们带着自家的拿手菜汇聚于此,就像一场舌尖上的老上海年夜饭聚会。这里有传统的煤炉煎蛋饺,那一声声在煤炉上煎制蛋饺的“滋滋”声仿佛是老上海岁月里的温馨音符。蛋饺金黄酥脆的外皮包裹着鲜嫩的肉糜,在年夜饭的锅里炖煮后,成为一道充满家的味道的美味。水磨汤圆的制作场景也格外引人注目,古老的石磨缓缓转动,将糯米磨成细腻的粉。这传统的制作方法,承载着老上海人对美食的执着与讲究。煮好的汤圆,软糯香甜,每一口都仿佛能品到岁月沉淀下来的幸福。如今张园旧时的年味已经难以寻觅,代之而起的是时尚,今年流行的蛇艺迎春。
张园的年味有点变了,倒是近旁吴江路上的美食一条街里,还能看到些许昔日的风貌。这里将老上海的旧时特色一一展现,既有美食的诱惑,又有民俗文化的传承;既有家庭的团聚欢笑,又有传统技艺的精彩展示。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老上海的气息,每一个场景都能唤起人们对旧时光的美好回忆,让人沉浸在这独特的海派年味之中。我们中午就在吴江路,吃了牛肉面、荠菜肉馄饨,还买了面包。
信纸作者:茹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