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1月20号 07点 阅读 2265 评论7 点赞2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石臼的回忆 朱岭
犹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碾米机还是稀有物。当时,特别是过春节前夕,我们家里粧糕做糯米圆子、糯米塌饼、糯米汤圆等所用的糯米粉,还是用洪荒之力在石臼舂出来的。 可以说,春节的气氛最先是从准备焋糕的石臼声声中肇始的。石臼,书面语也叫石碓,是一种杵米的工具。石臼高近二尺,上宽下尖呈圆形,像圆形的喇叭口,内有锥形凹槽。那是用整块石头,在石匠巧手的演绎下,将没有生命的石头,一钎一錾地雕凿成了可以家用的器具。他们经过錾子和锤子长时间叮叮当当的敲击,里面的小石头迸的迸,飞的飞,不久将其中间凿空了,成为一个半球形的空穴,一个锥型的凹陷深潭。当然,舂米还要配有一根圆柱体的石杵,上面也是一块圆石头,石头中间是镂空圆形的,然后将一根木棒穿插在石头里,固定住,这样才能舂米,这就是石臼与石杵共同运作的珠联璧合。如今在有些山区农村还能见到,他们用石臼来打糍粑。逢年过节,村里,族中,石臼四周围满了黑压压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评头论足,看一场打糍粑的表演。 还记得,在舂糯米粉之前,母亲隔夜就将糯米浸泡在木桶的水里,翌晨起来,将浸泡的糯米放置在竹匾里沥干,沥干的过程,就是让糯米松脆的过程,这样容易舂成粉末。假如没有沥干,舂出来的米粉容易黏连在一起,一块块、一坨坨,不伦不类的。只有沥干之后,才可以开始在石臼里磕粉的体力活。 当时的石臼不是家家都有,所以哪家家里有一只舂米粉的臼,春节前那段时间“生意”特别忙,各家各户全靠这只臼来舂米粉。数九寒天,自然穿得厚实而笨拙,但是一拿起石杵,用不了多久,很快就会干得汗流浃背,最后脱得只剩下一件汗衫。当然,假如一个人舂米,那是绝对干不了的,所以,常常是轮流干。我家加上我爸有四口男壮丁,于是乎,我们四人站在石臼前不断地轮着舂米。我当时看着时摩拳擦掌,虽然仅仅十几岁,但是似乎有的是蛮劲,像个小猛士,使出吃奶的力气,双手紧握在石杵上,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捣鼓,只听见一声声“咚咚咚”沉闷的撞击响声。我那样子十分可笑滑稽,就像三扑头的猛虎,开始猛干,很快就气喘吁吁地偃旗息鼓了。那石杵柄上,由于长年累月的使用,所以光溜溜的,你舂米时间长了,会打滑,所以常常要将唾沫唾在手上后,才能继续舂米。 眼看着石臼中的糯米不断地被砸烂、捣碎,一直要看到石臼里的糯米粉已经慢慢开始变成粉末状态了,于是我哥用勺子舀起石臼里的糯米粉,在筛匾上进行筛选,通过他一摇一摇、一转一转的筛选,像雪片一样的粉末纷纷落下;筛子下面的,表明已经成粉末了,完成了它的使命,而筛子上面的粗颗粒,仍然倒入石臼,继续舂米。这样,不断地舂米,又不断地筛选,最终将沥干的糯米全部舂成了糯米粉,才可以将糯米粉粧糕或做糯米圆子等。细粉要用双手反复揉擦,此过程谓之“擦糕粉”。然后将细糕粉均匀地倒入一只一尺见方有一小格一小格的木模内,倒入一半,填入薄薄一层豆沙,再撒上一层糕粉,用木尺刮平木模上的残粉,最后装上笼屉旺火蒸。蒸糕结束,将蒸糕倒在竹帘上,最后在每块糕上钤上一点胭脂色,犹如美人点额。这样石臼里舂出来的粉糯到什么程度呢?咬一口,粘在牙齿上,牙缝里,咀嚼半天,下咽,仍然被拉扯成长长一条,往往半截咽进了喉咙,另外半截还粘在牙齿上。 后来,有人发明了碾米机,这样笨重的石臼自然就淘汰了。当然喽,用双手从石臼里舂出的糯米粉,较之之后在碾米机上碾出来的糯米粉更糯,更黏牙,更有嚼劲。 如今,所有的糕点、糯米圆子,或糯米汤圆都能从超市里面买得到,所以人们再也懒得过年前去劳心费力地置办这些繁琐的“年货”了。然而,昔日过年前家里人欢聚在一起,在石臼里舂米、粧糕、做糯米塌饼、糯米圆子等的那种热气腾腾、红红火火、浓浓烈烈的过年氛围,就一去不复返了。
|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