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4年11月11号 07点 阅读 10308 评论9 点赞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双十一”这个“节” 朱岭
二十年前有“双十一”这个节日吗?我从字典中查不到,在《辞海》里找不出,从老人嘴里也问不出。显然根本没有“双十一”这个节。那么,如今商场里,报刊上、广播里,电视上,网络上这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双十一”节又从何而来呢?原来,那是商业的炒作,商家的促销,商人的噱头,商店的算盘,商战的策略。对于商家而言,一年中没有四季,只有两季,即旺季与淡季,那是利润这只无形的手在操纵,所以商家总想一年中在他们设计的旺季中度过。他们“噼里啪啦”的铁算盘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消费冲动与群体效应,小节小搞,大节大搞,无节创造节日也要搞,且要搞得生气勃勃、大张旗鼓、沸反盈天。 11月11日,最初这四个“1”而被宅男宅女们形象化地戏称为“光棍节”。有人忙着单身,有人忙着脱单。而今,一个原本是单身者哭泣的日子,竟活生生蝶变成了一个已婚男人哭泣的节日了。曾几何时,国内电商网站为了鼓动、煽动感情郁闷、情感荒芜的单身男女,通过疯狂购物来“释放压力”“缓解压力”,从而由“光棍节”渐渐衍变成了中国式的“消费节”“促销节”“打折节”“商战节”。 如果“双十一”只有淘宝网一家的攻势,相信商战不会如此火红,正因为大家都欲分得一杯羹、切得一块蛋糕,才有了群雄逐鹿,才使得商战风起云涌,席卷全国,波及世界。据2014年“双十一”后的官方统计,共有217个国家与地区的顾客参与了“双十一”的网购大战,产生了2.78万亿快递邮件。商家透过“芝麻开花节节高”的销售额,进行疯狂促销。对商家而言,日益发展、日渐壮大的网络营销与物流体系,摆脱了传统商业受制于地域与时间的束缚,将眼球吸引过来,将顾客聚拢起来,这就是成功的开始。只要商家的宣传攻势到位,促销手段神通,商品货物货真价实,再加上大折扣的“杀手锏”,就根本不愁销路,不愁不赚个盆满钵满。这种网络销售,免除了实体店的投入成本高,也没有实体店的打烊时间,可以一天连轴转的二十四小时售货制,因此,网店的利润必然高于实体店。 而在见多识广、精打细算的消费者看来,网购的价格相比传统实体店铺更透明,更有诱惑,足不出户就可以货比多家,能以较低廉的价格买到与实体店“同款”“同型号”“同质地”的商品,何乐而不为哉?毋庸讳言,人大都喜欢贪便宜的,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有一则调侃说:女人一天走两万步,是在狂商场;只走十八步,那么是在网上扫货。尤其是不少生活必需品,“买到即赚到”的口号,能不让顾客怦然心动乎?常言说得好:“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所以,愈是打折的商品愈要理性消费,愈是低价的货物愈要预防陷阱,愈是狂欢之时愈要理智对待。有时看似是馅饼,其实是陷阱。假商品、假促销、假折扣、假信用、假销量等等,花里胡哨,让你难以弄懂。比如:常见的陷阱是虚假打折,某些所谓的“全场五折”纯属忽悠,商家先将价格抬到“虚高”,然后再所谓的“打折”,一上一下,根本就没有打折,却多了一番顾客与商家心理上的“博弈”。不熟悉行情的消费者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其实商家已在背后偷着乐,“骗你没商量”。有些商家在商品质量上“做手脚”更坑人。有些网店的货物“看上去很美”,待买到手一看却傻了眼,“货不对版”。有些商家,售前与售后的态度,就像川剧飞快地“变脸”,为退货弄得消费者大伤脑筋、心力交瘁。看来,要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商家还需有很好的服务跟上。 从“光棍节”到“双节棍”的腾飞,随着“双十一”影响力的扩大,这个人造节日和网购形成了互动、互促、互联的作用,方兴未艾的网购,年轻人成了主力军,中老年人亦大有亦步亦趋之势态,网购似乎成了全民、乃至全世界的狂欢节。 所有的节日都是人为的、人造的,而此“双十一”节,是16年前形成、影响波及面最广的网上购物节。 |
信纸作者:大海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