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10月03号 14点 阅读 10316 评论2 点赞1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卫文化研究”交流连载之十三:
第三课
第二部分:饷给予抚恤
第二部分:饷给予抚恤
饷给(工资)是每个官吏差役的切身利益,无不对之关注。我国古代官员的俸禄都支粮米。后部分折算成钱钞,称折色。现将我国明代金山卫的官吏月俸禄摘录如下,其中包括教师(卫学教员,称教授、训导)的每月工资。
指挥使俸米七石,折色钱钞五百六十贯。
指挥同知俸米五石二斗。折色钱钞四百十六贯。
指挥佥侍奉米四石八斗,折色钱钞三百八十四贯。
卫经历俸米二石,折色钱钞一百贯。
卫镇抚俸米三石二斗,折色钱钞二百十六贯。副千户与之相同。
正千户俸米三石二斗,折色钱钞二百五十六贯。
所镇抚俸米二石四斗,折色钱钞一百一十二贯。试用期百户与之相同。
百户俸米三石,折包钱钞一百四十贯。
儒学教授俸米五石。
儒学训导俸米三石
卫令史每月供给粮食三斗,折色钱钞三十四贯。
典吏供粮三斗,折色钱钞十四贯。
所司吏供粮三斗,折色钱钞十四贯。
儒学司吏供粮六斗,香烛米三斗。
总旗支取口粮八斗,折包钱钞十四贯。
小旗支取口粮八斗,折色钱钞八贯。
军人支取口粮八斗,折色钱钞八贯。
记录员支取口粮三斗,折色钱钞十四贯。
上述是明代金山卫文武官员及基层军士的月俸禄额定数目报表,且是部分内容,并未全部摘录。从中可以看出,官员之间,俸禄差别不大,从高到低,只差二三倍。而且他们的经济待遇,并不怎么优厚,最高的指挥使,也只有月俸禄七石,每石十斗,每斗十五斤,折算下来也只有一千多斤大米,还有折色钱五百六十贯,每贯一千个铜钱,合计为五十六万个铜钱,供其零用。当时的货价不详,但从大米看来,每个指挥使也只能养活二十多个人。作为一名指挥使,官品三级,远超县令,其家中吃饭的人,上至太爷,下至仆役,该有一大群吧。所以古代的官员,如果清廉不贪,家中往往并不富裕,有的高官,奉公无私一生,退休回来,仍家徒四壁。这种情况,史书时有记载,令人感慨!
古代教师的收入,相比而言,还算可以。一名儒学教授,即金山卫学高级教师,其官位虽不高,只有九品,但月收入也有五石大米。但儒学训导(即副教授),月收入就比教授少了二石,打了40%的折扣,教师内部,收入差别较大。那儒学司吏(学校中搞后勤的差役),收入更低,每月供粮六斗,再加香烛米三斗,也只有九斗,不满一石。
为了稳定军人的情绪,保障他们的生活,当年金山卫还有一套抚恤保障制度,值得今人探讨玩味。
首先,军士的每月俸粮,得以保障。由署印官会同府委官按月准时唱名发效。如被所属官长扣除以作公用或被富家冒名领取用以抵偿债务,以及预先发放俸银强迫用以籴粮者,一律严禁。
其次,军士家有年老父母的,可以根据朝廷指示,免除一位余丁(古军制,每户一人为正卒,其余为羡卒,称“余子”。这里的“余丁”即为“余子”)的徭役,让其侍养父母。如果是独子而没有余丁,可奉朝廷推恩之意,让其女儿的儿子(外孙)或姊妹的儿子(外甥)代替,免其徭役,但只限一人。
凡碰到饥荒之年,开放原来用以预备奖惩的粮仓,供给不足之处,且设法以工代赈。
凡军属幼儿无人喂养者,请有关管理人员设法喂养,待其成年后收归服役。军士本人年老残疾无子孙者及年虽壮但因病致残而又没有子孙者,也按常规供给粮食。军士病故而有父母者,丈夫去世而妻子守节无依靠者,都由公家每月给米三斗。军士家属民不聊生以至乞讨及死而无力安葬者,都由国家救济援助。
上述的抚恤制度,主要是针对军人的。当时制定这政策的人,考虑得很全面,因为这抚恤制度,覆盖了军人本身及其父母、妻子、儿女,并且又考虑到军士的身后,真正达到了全覆盖,使军士本身及其家属的所有人员,都没有后顾之忧。(1436字p41-44页)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