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10月01号 00点 阅读 10337 评论2 点赞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卫文化研究”交流连载之十一:
第二课(第二部分)
卫城的城防设置和卫所制下的
金山卫海防保卫
第二部分:卫所制下的金山卫海防保卫
为防范倭寇侵扰,保卫海疆安全,当年金山卫官兵常备不懈,一年中没有安宁之日。
首先要注意瞭望大海内动静。每年仲春时节,东南风开始劲吹,外族海船此时都往北行驶,到四五月间,风力更大,金山卫海边人称之“舶棹风”。海船扬帆乘此风每日可行数百里。金山卫官兵遇此时节,比平时格外戒备。沿海墩、台,各选择一位熟悉海洋情况的军士,充任小甲,带领四人,昼夜轮流瞭望。若望见有倭寇船舶,就放一炮,点一把烽火;如已接近海岸,就放二炮,点二把烽火;登岸了就放三炮,点三把烽火,如此接连通报信息。每墩、台各竖一根旗杆,白天用来挂旗,黑夜用以挂灯,架起信号炮和烽火把各三个,铜锣、铁铃、木柝各一把,铁盔、腰刀、铁叉、雨蓑、草鞋、各五件,饭锅、火石、火镰、火煤都齐全,报晓公鸡、吠犬各一只。凡海塘军士,听从邻近墩、台的小甲管理,不设烽火、号炮而日夜瞭望,通报消息。每塘堤白昼悬挂旗帜,夜里挂灯笼,与墩台相同。铁叉、铁盔、腰刀、雨蓑、草鞋各二件。上述是有关瞭望的情况。
金山卫海边都构筑有营堡,坐镇守备及贴守的官军(沿海的营、堡、卫,起先每年调拨官军轮流守御。后来奏清朝廷,改由官军迁来家眷,坐守营堡。不久又奏清朝廷,增补太仓、镇海等卫官兵作为贴守。贴守者每年仲春即二月初一来到,孟冬即十月初一返回)整顿队伍,时刻警戒,不论白天黑夜都身披铁甲之衣,手持刀枪器械,一有警报,立即策应。这是官兵防备的情况。
总督府每日轮番委托百户二人,率领军士二百人,分别巡检东、西各墩台营,诫勉守军加强守护瞭望,检查是否有苟且懈怠情况,用号簿轮流登记检查。每年自二月十五日至五月十五日止,向东巡视到蔡庙港止,向西巡视到独树营。其隶属中前、中后两千户所的墩台塘堤的防备守御,有关部门也同样进行巡视。上述是有关巡视哨防的情况。
沿海六所起初遵奉惯例,每所设巡哨海船十艘,每艘配备旗军一百名,春夏两季出去巡哨,到秋季回来,旗军每人每月享受行粮(兵士出征、巡边、守墩等按日或按月所领的口粮)四斗。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总督盛琦上奏改用骑兵巡哨。春夏两季骑兵奔走巡哨,遇有紧急情况,往来海边奔驰传报。每艘巡哨船调换军马二匹配给骑兵。卫城内四所调换马八十匹,中前、中后二所用调换马四十匹,共有一百二十匹战马奔驰海边。上述是来回放哨的情况。
卫城南门和中前、中后二所东门的军士,每日须披上铠甲手拿兵器排成队伍到小教场演习武艺。每月由卫指挥二人、所千户二人轮番监督,时间从二月十五日至五月十五日止。上述是列队训练武艺的情况。
卫城楼、松江城楼的南门,中前、中后所城楼的东门,每夜分别由卫指挥一人,所千户一人守夜监督。另外,由百户五人,分更巡视。每更令骑兵二人敲锣,随从各箭楼的军余(军中服役人员)传递调换更筹。自东往西巡逻到提督处调换更筹,作为一更,骑兵共十人。凡巡逻警铺(巡视和传递军情的驿站称警铺)由各所轮换。每夜百户一人进行巡视。每铺立总甲一人、小甲三人、伙夫十人,击柝、振铃到天亮,以防火灾和盗贼。每铺都设置旗、枪、火钩、水桶以及其他物件共二十五种。上述是有关夜里巡视警戒的情况。
以上是金山卫海防当年官兵巡逻放哨、日夜严守的情景,戒备可谓森严,使狡猾凶恶的倭寇无机可乘。令人值得玩味的是,当时的千户、百户也来到第一线与军士一起守卫瞭望,日夜不息。千户、百户的级别也是很高的,千户是正五品,百户从六品,五、六品军官,亲临城堡、楼台日夜严守,总帅又随时组织人员监督,检查是否有懈怠的情况。金山卫当年守边将士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值得后人传承和发扬!(1499字p35-38)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