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9月23号 05点 阅读 11763 评论17 点赞6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聆听著名作家叶辛讲创作《巨澜》的故事
前两天,金山区政协特邀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来金山,在区政府会议中心做专题讲座。
我记得叶辛成名作之一的《孽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每当夜幕降临,上海电视台播出沪语版《孽债》的时候,几乎大家同时都在收看,可以说是万人空巷。电视剧片尾曲:“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那令人感慨的歌声,从千家万户传了出来。
叶辛在他的专题讲座上侃侃而谈。他在1969年3月,从上海去贵州插队落户,历经十年七个月。他与写作为伴,在艰苦的环境中,拿起笔写小说。他的作品深层次地反映了,一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人生历程。
叶辛谈到了他的长篇小说《巨澜》三部曲,在2021年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百年百部红旗谱》大型系列丛书”的经过,又讲到了创作《巨澜》的背后故事。
《巨澜》三部曲是由《基石》、《拔河》、《新澜》组成。他在《巨澜》第一部《基石》开始的时候,就写到了人贩子贩卖妇女的故事。当年在贵州省引起了同行们的议论,说叶辛胆子大,就连当年不准涉及贩卖妇女的事情,也敢用来写小说。
此事也惊动了当时的省委书记池必卿。池书记在晚上,派人把叶辛从家里叫去,长谈了两个多小时。池书记认为,在生活中有拐卖妇女这种现象是可以在小说中涉及的。
自从见到池书记以后,叶辛与更多的贵州领导相识相交。这些贵州的历任主要领导都十分关心叶辛的创作。
叶辛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知青生涯。他说,在贵州偏僻的山村当了十年知青,吃了很多苦。无数贫苦生活的画面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大呼隆”的生产方式,让农业生产效益越来越差。
他记得初到农村时,一个劳动日工分值五角钱,而十年后离开时,劳动一天只有两角三分。他说,从切身的体验中,觉得这样的生产方式,非得变一变不可了。
困难铸就辉煌,磨砺成就自我。他在这段特殊阶段的经历,见证了知青返城的历史,目睹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山乡带来的巨变,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他说,在1980年10月,再次走进山村时,惊讶地看到农民的生活好了,多年不见的猪肉吊在那里随便买,农民顿顿吃起白米饭,再也不用掺洋芋和番薯了。所有这一切喜人的变化,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乡村带来的。命运让我亲眼见到了这场巨变,亲身感受到了这场巨变给乡间带来的崭新气象。
叶辛决定要把党领导下几亿农民解决温饱、摆脱赤贫的这一波澜壮阔的过程,及时地反映和表现出来。于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花了五年时间创作了《基石》、《拔河》、《新澜》三部曲。这是国内首部全景式反映改革开放的鸿篇巨作,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乡村翻天覆地巨变的画卷。后来。这三部曲汇编成《巨澜》,近四十年里先后出版了六个版本。
人民出版社在其内容简介中写道:“这是著名作家叶辛,继《岁月蹉跎》之后,又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小说紧扣时代的脉搏,深切地关怀人民的命运......”
在这次专题讲座的最后,叶辛说:“创作这件事,不论语言风格也好,写作特性也罢,要有一双眼睛,善于捕捉社会和时代的新意。文字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历史是会记住你的,时间和历史会考验真正的好作品。”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