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9月18号 14点 阅读 4513 评论1 点赞1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在“两个结合”中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戴以忠
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使命,以建设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科学理论有力引领推动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关键在于能否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探索和创新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毛泽东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新时代中国最主要的时代特征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把握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才能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毛泽东第一次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想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实现“第一个结合”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结党百年来的理论创新经验,在强调坚持“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三、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中国自己的思想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念,诚信为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等,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及人类解放主张是相贯通的,并且为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只有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中国人民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这些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理念经过阐释激活,正在经历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的过程,正在灌溉和滋养当代社会生活。全国政协委员、知名学者叶小文评价:“慎终追远并非要搬出祖先来说事,而是为了以古鉴今、积德厚德,提醒人们在繁忙浮躁的当下想想根、定定神、稳住脚步找到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魂就是马克思主义。
四、“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023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章指出: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文章指出: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第一,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二,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第三,坚持守正创新。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淞南镇群众性理论宣讲团讲师、
淞南镇社区党校讲师)
信纸作者:我是咪咪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