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录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陈党耀 走进全新博物馆 读懂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史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07月06号 10点 阅读 11115 评论1 点赞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约3300字,读完需要10—12分钟)

 

走进全新博物馆 读懂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史

陈党耀

 

6月30日,位于周家嘴路靠近隆昌路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馆了。7月1日下午,我正好在附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手机上幸运预约到最后一个参观名额。

前几天,看到老同学张霞发的朋友圈,知道这座投资巨大的博物馆十分先进,展品丰富,很多是价值极高的孤本善本,值得一看。张霞是该博物馆副馆长,是日休息在家,她知晓我进馆后,便遥控委派讲解员小杜到展厅找我,让我享受了“一对一”的服务,我有点受宠若惊,这是以前我跟随大领导才有的待遇。

             

中字头的博物馆在上海并不多,上海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今终于有一座与之相称的新闻出版博物馆,在这个新博物馆可以回溯中国新闻出版两百年历史。

一进底楼大门,多维度的“数字秀”、裸眼3D展开一长串新闻出版历史长卷,博物馆充分运用最新展示手段和数字技术,众多互动装置让观众与展项“沉浸式”对话。

据介绍,博物馆已入库藏品近万件,有巴金、钱钟书、黄裳、黄苗子、黄永玉、艾青、柯灵等名人签名本图书2200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珍贵期刊1500余册,包括茅盾、华君武、李公朴、黄洛峰、李一氓、聂绀弩、楼适夷、叶圣陶等名人大家书信手稿2000余件。此外还有木活字、石印机、老式印刷器材等工具;我看见上世纪初的中文打字机,以及汉字激光照排革命性人物、两院院士王选的介绍,一时想起四十年前我的“码字”生涯。

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馆员在校阅《考工记要》一书,该书由英国人Matison(玛体生)所著,傅兰雅、华亭钟等译;参观者可通过多媒体互动,查阅该馆出版的图书。

 

上世纪80年代,我真的是“笔耕”,每天手握圆珠笔在纸上写啊写,然后誊啊誊,再交给领导审啊审,最后改啊改;改完后交到打字员手中,老式打字机“叼”出铅字字模“啪嗒啪嗒”一字一字打在蜡纸上,再油印;或由排字工人一个个拣铅字拼版,再印刷。随后送到大领导案头,一般能一次性通过,偶尔因形势变化需要修改,只能小改,即删除多少字要相应补上多少字,删除一段需补上一段且字数必须差不多;否则打字员或排字车间看你改动得多,索性重新打印或重排。大概在1988年,有了王选发明的激光照排四通打字机后,这些问题瞬间迎刃而解了。

我记得张霞供职于重庆南路新式里弄的上海韬奋纪念馆,后知晓这些年韬奋纪念馆承担了中国新闻出版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韬奋纪念馆我去过两回,地方不大,楼上楼下看了几遍,记忆犹新;该馆还到我们街道流动巡展。

在新博物馆,邹韬奋当然有一席之地,他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出版家和杰出的新闻记者;我还看见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叶圣陶、胡愈之、张静庐、赵家璧等著名出版家的生平介绍。尽管走马观花,但有些大家勾起我童年回忆,如商务印书馆经理王云五,小时候我用过他发明的四角号码《王云五大词典》。

上图为中华书局图书馆旧藏。

在新馆,绝大多数展陈品只能隔着玻璃观看,光线适中的每张图片说明看得清楚。我看到展板上1980年的《中国青年》杂志,油然想起轰动全国的潘晓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封信吐露的彷徨、苦闷、迷惘和怀疑,一下子击中了刚刚经历“文革”的亿万青年的心。短短数月,竟然引发6万封读者来信,紧接着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人生观讨论大潮。

参观中,每当移步下一个展厅,看到大号字的展题,我和小杜有时会下意识不约而同说起“绕不开的人物”和“绕不开的事件”,或者卡在同一个知识点;至少此时此地,我和九零后的小杜似无“代沟感”。比如看见“最早的汉语拼音出版物”字样,我们异口同声: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果然“绕不开”;看见“中国的人权宣言”,就喊出“邹容的《革命军》”……我想,讲解也好,授课也好,表演也好,都希望与对方有互动,反过来能促进授方的积极性。

      这本《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代表作,由三联书店总经理范用珍藏,斯诺夫人在上面签名,并赠送斯诺照片。范用先生去世后,他家人把他的全部藏书及书信、唱片、书画等悉数捐赠给新闻出版博物馆。

我和小杜最具共同语言的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史,就是一部与之对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看着看着,四十多年前高考备考时,那些中学教科书上的名词解释,随着展板慢慢涌出——海国图志、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公车上书、辛丑条约、康有为、谭嗣同、陈独秀、李大钊、新青年杂志、湘江评论、双十协定等;还有一个共同语言是:什么时候国运昌盛,新闻出版事业就兴旺发达,而在抗战时期、“文革”时期就停滞不前。尽管如此,抗战时期新闻出版业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比如韬奋的生活书店,出版了《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著作。我俩好似多年不见的朋友,我随着小杜的思路一路观展,有时很疑惑:那时你还没有出生呢,怎么知道得那么详细;小杜笑答,我是看资料的。

主题馆中,引人瞩目的当数巨幅立体投影“20世纪初的上海文化街”。在立体的建筑造型上,20世纪初以福州路、山东中路为中心的书馆、报馆街被投影其上,人影流动,感受了当时文化街的盛况,这个文化街长卷可以互动。博物馆自筹备以来采访新闻出版人500余次,累计视频音频时长约6000分钟。“手稿、书信、档案”展墙上,以多媒体触屏方式,在有限空间中展示更多馆藏文物。

三楼印刷技术馆有个“镇馆之宝”,这是一台150年前引进的石印机,长4米、重4吨。修复后仍可正常运转(下图)。

1910年商务印书馆五彩石印的《南洋劝业会场图》、徐天池花卉珂罗版印版等尤为罕见,令我大开眼界。

三楼“数字技术还原石窟”呈现出位于新疆的克孜尔38窟全景、17窟最精彩的壁画部分和石窟穹顶。这个珍贵的历史遗存,是通过三维扫描、数据处理、实现图像数据高清采集、图像处理还原和图像输出再现,逼真还原石窟整体结构和壁画色彩。令观众体验“印刷无所不能”的魅力。(下图)

 

 来到儿童出版馆门口,我凭“经验”对小杜说,张乐平的《三毛》、叶永烈的《十万个为什么》有展示吗?小杜答,有。这里以趣味性的互动体验为特色,环幕投影《百年童书》用剪纸效果的神话形象串起百年童书中的经典形象;《小朋友》杂志上的气球、《稻草人》故事中的麦田都被具象化实景还原在馆中,吸引着老中青三代参观者的到来。孙悟空、三个和尚……童年的伙伴又回来了。正逢暑假伊始,见到不少“亲子档”细细品味。

四楼“穿越时空”数字出版馆用3D Mapping、多媒体触屏互动等介绍数字出版发展史;

上图为数字馆。

200件展品让隐身在出版物之后的近300位设计师通过作品亮相。琳琅满目的手稿、漫画、木刻版画、连环画、年画、宣传画,以及获世界最美的书等国际奖项的作品次第亮相。   上图为艺术馆。

五楼“时代之声”音像出版馆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代表性的人、物、事以及声像载体技术的演变,展示中国百年音像出版业的发展历史。小杜让我拿起听筒,感受20世纪初人们的听音方式;《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赵元任灌录的《国语留声机片》、第一批中密纹唱片《黄河大合唱》及《渔光曲》等名曲,黑胶唱片墙用粗纹、中密纹、大密纹、薄膜等不同唱片介质,分别展现流行金曲、梨园戏曲、红色歌曲与名家名曲,参观者可通过耳机聆听穿越时光的声音。还有很多抗战文化作品如胡蝶、周璇、王人美以及秦怡、张瑞芳、孙道临等电影明星的宣传画极富年代感,吸引了不少大妈围观。上图为音像馆。

五楼还有一块是临时展览,是一个关于游戏的视觉艺术展;我不玩游戏,但这些色彩斑斓的展品,深深吸引了我。上图这套游戏服装价值百万。

现在科技发达,有了网络,省了多少事啊!以前在农场,不知道文件传送的细节;后来进了宝钢,一个文件、一篇稿子向基层、向兄弟单位送,都要派机要通讯员开着吉普车、“乌龟壳”或自行车,半天才能送到;先电话打招呼,然后等回音又是半天,文件放在牛皮纸口袋里,领导之间会签一圈下来,有时候黄花菜都凉了,只能作废;向北京报告的文件有专列专送渠道,有时候上级领导还是会大发雷霆,你们干什么吃的。

现在好了,电子邮件不需一秒钟,就可将文件或图片发送到世界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科技享受生活。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我认真听小杜讲解,收获满满。斯斯文文的小杜看上去阳光又有些老成,老家徐州的他已在上海安居乐业,似乎较满意这份体制内工作;小杜精干高效,要言不繁,且一口一个“老师,这边请”,叫得我汗颜——在博物馆,小杜老师当之无愧——他很专业、知识面广,有他讲解引导,我涨了很多知识,不虚此行;在此地,我把一些碎片化知识串联起来了。秀才人情纸半张,最后,抄一句广告语送给小杜: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看见和尊重。

上图“艺术设计”四个字肉眼难辨,用手机一拍立刻显形。

 

从博物馆出来,总觉得看一次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带上家人一起再光顾,细细品味。据张霞老同学介绍,下一步语音导览上线,就可用手机导览参观啦。

 

作者简介:陈党耀,17岁到奉贤星火农场当了九年知青,文革后考入复旦大学分校,毕业后分配到宝钢,退休后喜读书健身思考。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8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8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徐建国2023-07-06 21:34:22

    喜欢阅读的陈党耀老师,遇到了老同学介绍的小杜老师,让我们也隔着手机荧屏,游记了新闻出版博物馆!谢谢!

    举报

    萍踪录 谢谢老同学。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