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5月26号 09点 阅读 5540 评论1 点赞1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村里的农民用肩挑手提平整土地的方式,经过三年的持续努力,将一片20多亩原本只能种麦子、棉花、油菜、黄豆和玉米等作物的旱地,改造成能种水稻的水田。
那年月,村里还没用上电,新开辟的水田,与牛拉水车的位置又相差甚远,队里只能用“踏水车”提供水源。
踏水车由车架和车身两部分组成,纯木质打造,凹凸镶嵌找不到一根铁钉。
队里在水田靠近河浜的河岸上了搭了间能遮阳避雨的草棚,将车架安装在其中;车身横空在小河与草棚之间,一头伸入小河之中,另一头与车架链接。
车架为竖着的木架,有两层,上层是一根桁木,是供踏车人扶手、搁手臂膀用的。下层是车轱辘,一根粗大的主轴架在两端的木制轴槽上,主轴上镶着八对脚踏板,最多能供四人踩在上面。
车身是一个长长的凹形水槽,长度在六米左右;两头各有开口,一头汲水、另一头出水;水槽内布满了一节又一节汲水的木片,足足有上百个,成等距离链状式串在一起,形似龙骨。
脚踏车水时,人们跨上车架,双肘伏在一根齐胸的横杠上,保持身体的平衡;两只人脚自然踩在踏板上,用力上下来回踩动,转动的车轱辘的木齿轮带动水车的龙骨,从而拉动链状式的木片,将河浜中的水汲入水槽;满车的水便汩汩而上,源源不断、哗啦啦地冲进水沟,流入稻田。
图片取之于网络
在水稻需要水的那段时期,队长排好班次,大人们轮流踏水车。那回轮值父亲踏水车,母亲让我给父亲送早饭,我好奇地爬上车架,可刚爬上就后悔了,双手紧紧地抱住车横杠,两脚不是踩空就是踩偏,没等父亲吃完早饭,我早已大汗淋漓,嘴里直喘着粗气。
见我一副狼狈相,父亲用衣袖帮我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笑着对我说:“踏水车,不仅是件体力活,更是件技巧活,需要巧妙地利用车轱辘的惯性,掌握好转动的幅度和时间,脚一上一下自然往下蹬,就可显得轻松、自然些。”“真正做到人在车上,脚下生风,轴轮飞转,水花飞溅,这可是个胆大心细、熟能生巧的过程”。一旁海兴大伯补充说道。
回头再仔细观察父亲和叔伯们配合默契、均匀用力地踏着水车,我似乎有点懂了;“我一定能学会踏水车”,我心中默默地念着。
如今,踏水车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每每与当年发小们谈论起我们的父辈脚踩木制水车车水的情景、勤劳的智慧和技能,油然而生的是对这段历史的敬仰和珍重。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