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5月25号 10点 阅读 3031 评论0 点赞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文|任传成
一项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自己生在“加急时代”,70%多的人认为“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不断有白领精英中年早逝的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脑血管病都是渐进式演变的,中年人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亚洲国家如今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但是亚洲人普遍很累。富兰克林的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还被大多数亚洲人奉为至理名言。 英国时间管理专家格斯勒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把健康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忙,特别是心理上的忙碌感所带来的伤害,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那种不眠不休的工作,是一种自杀式的生活。” 因此,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而有乐。上班的步伐总比下班迈得大,办公室说话总比家里语速快。但下班后的夜晚,街头咖啡馆乐曲悠扬,令人深切地感受到法国人放慢节奏、珍惜和享受生活的乐趣。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他们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终日劳碌,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大自然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验春风杨柳的畅意,无法体会休闲旅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方式,对身心的回报,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官晋级更有意义。 著名作家昆德拉认为,“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而又健康的关键,慢生活状态应该是每周一小休、每月一中休、每年一大休。慢,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拖延时间,而是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慢生活”没有固定模式,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慢一点吃开始,到慢步、慢运动等等。提倡“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 |
信纸作者:梅陇夕阳红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