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舟子新放歌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我读这“五块一角四分”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05月20号 09点 阅读 11116 评论0 点赞5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读这“五块一角四分”

 

 

庄关通

 

 

 

      2007年8月起,我负责新泾镇关工委读书指导组工作,每年暑期已经较忙,我为什么还要自找麻烦,在居民区创办“70·12悦读班”,使自己更忙呢?起因是,当时有些信息让我觉得有的语文教师在耽误学生的语文学习,例如:

      一位祖母告诉我:她的孙女是小学生,作文成绩差,她急了,特地去问孙女班上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提高写作能力?那任课教师很明确地对她说:“到书店里去买本优秀作文选,多背背熟……”

      我从2002年6月10日的《环球时报》上见到:一位老师上课时想解释“奇迹”这个词,就举一例:有一个人从八楼跳下,竟然毫发无损。他希望学生说出“奇迹”两字。可是一名学生回答:“幸运。”老师失望,于是说:此人爬上八楼,又跳下,还是未受伤。另一名学生回答:“偶然。”老师生气了,但只好继续说:那人再一次爬上八楼,又往下跳……没等老师说完,就有学生喊道“他习惯啦!”

      我多次听到,有些学生不喜欢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做作文,觉得语文分数最难提高。

      诸如此类的信息引发我思考:做作文能显示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什么要学生背他人作文、套他人作文呢?对主题、大意或词句的理解搞唯一标准答案,科学吗?学语文不需要独立思考能力吗?对美丽的语文,很多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有些学生的语文考分为什么上不去?语文考分高了,就等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强吗?

      我办“70·12悦读班”,就是想给居民区的学生做点弥补工作。【师已过70岁,生12岁左右。每次互动地悦读一小时、当场作文一小时。2010年开班,坚持10年,2020年疫情来后才停办。】

 

 

      说实话,我对有的教师传授死记硬背、寻觅“捷径”、侥幸得分手段很反感。我以为,教语文而将课文碎片化、将作文程式化、将试题繁琐化,将应考技巧化,完全背离了学生学好语文的科学规律。

      我当时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状况的看法,与有些语文教师不同,主要原因之一,几十年里我曾反复学习过三本书,懂得怎样做个好教师。

      1960年,我当教师后,读的书并不少,而我反复读、反复想、反复写、反复用的书,只有三本:(1)《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1958年6月第1版,324页,定价1.50元)。(2)《<学记>译述》(傅任敢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9月第1版,45页,定价0.14元)。(3)《陶行知论师范教育》(陶行知系列研究江苏课题组编印,1988年6月印,382页,工本费3.50元)。1.50元,0.14元,3.50,合计五块一角四分。

      这定价五块一角四分的三本书,我各本读过多少次,没有记录过,实在说不出来;我由此写过多少文字,没有统计,这里说不出来。锁线平装装订的《论语译注》早已散架了,《陶行知论师范教育》的书脊已坏,只能用透明胶带粘住,都还在读。

 

 

      初师、中师、高师,我都学过教育学,但留下印象能指导我工作的理念寥寥。而这“五块一角四分”就不同,让我从办学目的,到教师天职,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方方面面认真学,联系实际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观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家庭,我以儿子和孙女为“试验田”,两代的家庭教育都成功。在学校,特别是在刚复校的师范,我谨慎于教学和管理,两方面都成功。在社会,我退休后为关工委组织的居民区学生读书、写作、演讲活动服务,这种特殊的社会教育也成功。

 

 

      读这“五块一角四分”,同读其他书籍一样,我写过许多读书笔记,包括发成博文的。而其中摘要最多的是《陶行知论师范教育》。摘下来,它们就成了我常用的镜子。【也曾请人打印,发给校内老师学习。】比如,我曾摘过以下三方面,如今拿出来,镜面依然都明亮:

 

      将教师责任看得最准的现代教育家是陶行知:

      “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191页)

      “先生是什么?自己会变而又会教人变的是先生。”(195页)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  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195页)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202页)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202页)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47页)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真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学而不厌’。”(221页)

      “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了。”(228页)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229页)

 

      将师生关系看得最透的现代教育家是陶行知: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240页)

      “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202页)

      “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297页)

      “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341页)

      “我要介绍两位最伟大的老师。

      一位就是老百姓。我们要跟老百姓学习,学习人民的语言,人民的情感,人民的美德……

      还有一位最伟大的先生要介绍,那就是小孩子——我们所教的小学生。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救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且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238页)

      “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230页)

      “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343页)

      “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332页)

 

      呼唤“创造”最强烈的现代教育家是陶行知: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202页)

      “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87页)

      “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82页)

      “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你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儿子不可,这是一贯下来的。”(82页)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203页)

      “创造的教育应该启发农人、工人、学生……使他们得真的知识,才是真的创造。”(86页)

      “本校师生工友以集体力量从事五项创造工作:甲、创造健康之堡垒;乙、创造艺术之环境;丙、创造生产之园地;丁、创造学术之气候;戊创造真善美之人格。”(《育才学校节略》)

      “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327页)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一)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思想贯通,便等于头脑解放。唯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打退日本鬼,建立新中国。

      (二)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

      (三)解放小孩子的嘴。……中国一般习惯是不许多说话,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四)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五)解放儿童的时间。……”(328页至331页)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334页)

 

 

      写这篇博文,我就想:假使如今年轻的教师、年轻的父母、年轻的社会教育工作者,都能读读《论语》,读读《礼记》中的《学记》——我国最早的一本教育学,读读陶行知的教育论著,汲取其科学的精神,用于实践,敢于创造,那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必将更出色、更成功。

 

                                       (2023年5月16日至20日)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53 收藏 1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53人点赞

本文作者

老舟子新放歌

学而不厌,助人不倦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博主关闭了此篇讲述留言功能。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