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3月15号 05点 阅读 10257 评论9 点赞3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老屋的灶间
张福生
老屋很小,砖木结构的二层楼,上下加起来近20平方米。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再小,总得有个烧饭的地方。那时,上海人家多用煤球炉,后来有改用煤饼炉的。狭小的屋内放上床、台子、水缸等,再没了放炉子的地方。幸亏在老屋的西面墙与邻居东面的墙有一条约一米宽的空隙,我小时候知道时,这个地方就成了我家的灶头间。
靠空隙墙的一侧有扇门,上面搭了个遮雨棚,南北二侧用砖头砌了道墙,一侧是南侧邻居的屋子,一侧北面是一条弄堂。因为四周是全封闭的,采光、通风成了问题,不论白天黑夜,这里都很暗。一只15w的白炽灯泡吊着,烧饭时就要开灯。
炉子就靠沿西的门放着,一边墙上钉着二层小搁板,专放油、盐小缽头。一边是小行灶上放着一只铁锅。再边上就是放煤球的箱子。炉子的周围散落着捅炉子的铁钩,抄煤球的铁铲等。
炉子在烧饭烧菜时,要不断添加煤球。有时铁锅上刚煮好的一锅汤放在行灶上,抄煤球时一不小心,煤灰煤屑散落在锅盖上和铁锅里,把好好的一锅汤也弄成脏兮兮的。
烧煤球炉到了晚上要封炉子,即用湿煤灰往正在燃烧的煤球上一盖,这样第二天炉子启封不用再生火。封炉子时一股浓烈的煤气味充斥整个屋子,直呛口鼻,听说个别人家还因此发生了煤气中毒的事故。
烧菜时,油锅“喳”的一响,浓烈的油烟味满屋都是。我家有二道妈妈的菜,即老家乡下的菜,母爱菜:一道是山药炒大蒜,一道是海鳗干烧肉。这二道菜除了猪肉都是从老家乡下带来的,山药脆,大蒜嫩,鱼干香。每到有乡下亲戚送来,这两道菜烧起来的香味四处飘逸,弄堂深处也能闻到。有时邻居会寻味跑进老屋,直窥灶间,羡慕地说,好香啊!我家还有二道爸爸的菜,即父爱菜:一道是红烧肉烧百叶结,一道是条虾干烧冬瓜汤。那时,平常日吃的都是蔬菜。父亲考虑到我们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尽管经济拮据,还是一周烧一次红烧肉百叶结。条虾干是父亲的最爱,专门托人从乡下买来的。这二道爸爸的菜在灶间一烧,走过门口的人闻味就会与父母亲说,今天你们家吃红烧肉了。还有是什么味,好香啊!
地方小,灶间到了大冷天也有好处。很旺的炉火散发的热气驱散了屋内一点寒冷。冰冻下雪天把生火的炉子往屋中央一放,兄弟姐妹们围成一圈,一边烘手取暖,一边说说笑笑,真是其乐融融!
最令人难熬的是大热天。老屋朝东,太阳出来直射屋内,热得实在难受。屋里还生着炉子,里外夹攻,每烧一顿饭大汗淋漓。烧饭的人只能硬撑着,不烧饭的人无法呆在家里。只能白天去弄堂的阴凉处躲避,到了晚上屋子里还是热烘烘的,无法入睡,还要在外面乘风凉到半夜才进屋上床睡觉。
后来,我父亲想了一个办法,用木头和砖块在东面门的一侧搭了一个很小的室外灶头间,只能放一只炉子。烧饭时,人要立在外面猫着腰。到了下雨天,还要撑着雨伞烧饭。尽管如此,相比原灶头间的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可是好景不长,有人上门说,这是违章建筑要拆除。父母亲是老实本份人,也没多说,就把这个灶头间拆了。拆的那天,门口木头、砖块乱七八糟堆了一地。一时烧饭的地方也没了,母亲给我们钱去买熟菜,弄得我们还开心了好一阵,因为那时家里来亲戚也舍不得去买熟菜的。
灶头间又回到了简陋、狭小、昏暗的老地方。它伴随着我们成长,提供一日三餐,成了人生中难忘的回忆。如今,老屋早拆了,住进了新公房,条件大大改善,厨房间早巳今非昔比。
注:图片源自网络
浦江思源开凯点评:老屋的灶间烧出来的菜肴最美味!老屋的灶间煮出来的汤最浓郁!又见福生老师的怀旧佳作《老屋的灶间》,勾起了我满满的回忆!我就是吃着与福生老师同样的老屋灶披间做出的饭菜成长的!走向军营,又跨入警界…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过不少次大餐,时不时还加盟过野餐体验,但是老屋灶披间的菜根香总是萦绕心间,不曾忘怀!福生老师满腹经纶故事多多,时刻让我们不忘过去展望未来,珍惜当下时常感恩,这对健康脾胃有益心智,常思常新感悟人生,有着莫大的作用。为福生老师的佳作《老屋的灶间》点赞!向福生老师致敬!
浦江思源
谢谢开凯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向老师问好!(石腊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