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浦关工委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二十四节气之立春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02月02号 09点 阅读 7787 评论1 点赞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秦文明

编辑 月浦镇关工委  钱丽娟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联系在一起,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的,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
     “斗转星移”,意思北斗七星变动位置,季节也随着北斗七星位置的变动而变化。我国古人通过“斗转星移”的规律,正确判断“二十四节气”的时间。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在北半球天空不同的方位,它是古人定方向、定季节节气的标尺。
由于北极星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看上去不动,而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转动,由此产生了“斗转星移”。

       斗柄旋转一圈谓之一岁,古人以“岁”来表示寒暑交替,周而复始。意思是天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斗柄指向确立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有《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也叫岁首、岁节、改岁、立春节、正月节、岁旦。交接时间在每年公历2月3日到5日。

           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开启。万物时至立春,标志着新岁开启,万物闭藏的冬季行将过去;阳气上升,万物更生开始复苏,逐步进入风和日暖、生长的春季。明代《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春与入春是两个概念。立春是节气,不代表入春。中国的冬春分界线,以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算入春,不达这个标准,虽然过了立春,还在冬天。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以南地区,立春时已有春的气息了,但中国大部分陆地还是冬天。在北部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入春,所谓立春,只是一番“立意”。因此,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立春,仅仅是出现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我国古代有一项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文明成果,叫“七十二候”,对我国古代历法进行了补充。它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立春的十五天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有人说,2023年兔年是“双立春”。这里要说明的是:不是2023年连续有两个立春,而是农历兔年里有两个立春。
        2023年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年份,在这一年里面会有两个立春,第一个立春是在2023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另外一个立春是在2024年的农历腊月廿五,所以这一年称之为“双春年”。说得确切一点,是兔年“两头春”。

          在“双春年”里面,会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也会有一些忌讳,这里就不意义细说了。
         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除旧布新、迎新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立春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四大传统习俗:躲春、打春、咬春、踏春。
        躲春,就是躲避立春节的意思。在传统民俗学上,立春这一天,冬天天气交接给春天,刚从冬天走过来的部分人群,不适应新的春天气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一整年,因此,必须躲避这一天以适应新的春天气场。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
        打春,这里说的打春,与躲春恰好相反,是迎接立春。作为廿四节气之首的立春,曾是隆重的岁节。在旧时,人们在立春前一天用泥土做成春牛,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称为“打春”。意思是“鞭打春牛迎立春,祈福来年五谷丰登”。
        咬春,意为咬定春天不放口。全国多地在立春这天有吃萝卜的习俗。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立春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的话,萝卜属草本植物,买个萝卜咬断“草根”则百事可做,谓之“咬春”。这一日,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也有咬“春饼”的,老北京人在立春这天吃春饼谓之“咬春”。

        “咬春”咬出了两大美食,春饼和春卷,可谓千年不衰。时至今日,仍是流行的美食。
        立春吃春饼始于东北、华北。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卷菜而食。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称为“春盘”。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从宋到明清,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 皇帝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到清代,伴春饼而食的菜馅更为丰富,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饼时随意夹入饼内。
         春卷是从春饼演化出来的,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食用时用薄饼卷菜而食。于是,聪明的商家(店小二)预先将菜放在薄饼中卷好,方便食客吃食,慢慢地成了气候,人们称它为“春卷”,成了中国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流行到中国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

        在中国南方,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卷和芝麻汤圆。并且在漳州一带清明时节也吃春卷,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可谓,春卷生于北方,盛于南方。
        立春四大传统习俗说了躲春、打春、咬春,再说踏春。
        踏春,就是踏青习俗。它不限于立春节,讲的是立春后整个春天。踏春,春天郊游和散步,结伴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游戏以及活动。中国民间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始于先秦,形成于魏晋。《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唐代《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到了宋代,踏青之风开始盛行。
         还有很多立春民俗,诸如每年见皇历上的“芒神”“春牛图”“龟子报春”“铜鼓驱疫”“春祠荐新”“籍田礼”,一张图,反映一个立春习俗,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立春时节,晚上八九点左右,遥望星空,在正南方,有三颗星像一条闪亮的腰带连成一线,那就是“参宿三星”。中国民间将这三颗星称为“禄、福、寿”三星。三个星官,分别掌管人世间的福份、财运、寿命。新春来到,立春节晚上,看一看“福禄寿三星”高挂南天,哪颗星最亮,会带给你“福份、财运、寿辰”最多。读者不妨一试。

(下一篇:正月十五“闹元宵”与宝山人“做正月半”)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习之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5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5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