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缪的博客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贴春联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01月24号 19点 阅读 10271 评论0 点赞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贴春联

朱成坠

 

    每逢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联,大多贴在家的大门之上,也有贴在内屋的门上。我家年年也会贴春联及福字,且,福字俱为倒贴。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的一个种类。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明扼要,寓意隽永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崇高愿望。春联是中国汉字具有的独特的文学形式,是中国年节的重要习俗。每当年前,人们就会在自己的家门贴年红,年红包括春联和福字,这个时候,即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了序幕。

    我国的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各家各户都要挑选漂亮的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谓之春贴,后来,春贴渐渐地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人民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新春伊始,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贴门神、春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抑或二十九日,部分地区可能更早,几乎所有的人家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且墨笔字了得者,也会自己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的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呈现喜庆的节日气象。

    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风情,寄托美好愿望,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的最早雏形是“桃符”,即用桃木刻画“神荼、郁垒”两神的神像,用来驱秽辟邪,到了后来,桃符不断规范化,演变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如果说画神像主要目的是祛鬼和辟邪,那么写春词主旨意在祈福和吉祥。几经演变,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门神、年画和春贴、春联两大脉络。

    据说,春联的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清代学者陈尚古《簪云楼杂说》中记载 ,有一年,朱元璋在年前,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初一日,朱元璋微服出巡,看见到处都是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阉猪的,自己不会写,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极大地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原先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辟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的春联用的是黄纸。守制(服孝未满期)人家的春联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丧期服满,才能恢复用红纸。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君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北宋名臣、诗人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为“春联”。

    到了清末,满族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春联者,即桃符也。”并指出,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到了清末民初,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现存最早的春联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中有十二副为岁日和立春写的联语,其中,第一副“岁日:三阳始布,四秩初开”,作者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

    春联的贴法,有很多人片面认为,春联一定是“上仄下平”收尾。其实,这种说法就好比说女人一定长头发一样,以偏盖全。就是说,春联的贴法不一定全部是“上仄下平”,也可以反之。春联的创作和其他文体的创作一样。同样,要讲逻辑、语境、布局、顺序。平仄就好比领带,对春联只有装饰作用。

 

                         2023年1月24日8时25分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毛毛1943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5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5人点赞

本文作者

老缪的博客

老缪的博客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