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1月24号 15点 阅读 4758 评论3 点赞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大年民俗——正月初四“接财神”“接灶神”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秦文明
编辑 月浦镇关工委 钱丽娟
正月初四“接财神”习俗,源于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祭奠,为财神贺辰,希望财神给他们送来财运。
传说中的财神有五路,五路财神兄弟相称,封号首字皆为“显”,称“五显财神”。“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
五路财神分东南西北中,东路比干、南路范蠡、西路关公、北路赵公明、王亥居中路,五路财神主管东南西北中财源。王亥居中路,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喜、财。
五路财神中财帛星君白脸长发,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文化大革命前,多有宝山人家悬挂“招财进宝”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农历正月初四“接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以及民国。
因赵公明专司人间财富之神,麾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官员,沾光于这套招财进宝的班底,赵公明元帅便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对象。
因赵公明性懒而散淡,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那天下凡人间走一遭,而且是随意 ,不定去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焚香献牲,抢在前头迎接他。
接五路财神仪式一般在初四日下午三点开始,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一到三桌都供饭、面、菜;饭供一碗,饭里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
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供羊头与鲤鱼。羊头有“吉祥”之意,鲤鱼是图有“余”,讨个吉利。
大家都满怀发财希望,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五路财神生日在初五,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目的“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接财神”。
旧时,“接财神”以祭奠活动为主,祭奠后放鞭炮;不知何时起,祭奠活动不搞了,在正月初五到来那个时辰,放鞭炮迎接。现在政府禁放鞭炮,那些迷信者不知又会搞出什么新花样。
到了正月初五零时零分,各家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民间还有大年初四接灶神的习俗,“灶神”又叫灶王、灶君、灶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
传说灶王爷原本是一介平民,叫做张生。他成家后终日花天酒地,终于沦落到以乞讨为生的地步。有一天,他恰好乞讨到前妻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还有羞耻心,又是在锅底死去,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一家人的善恶。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小年送灶”的习惯,祈求来年平安顺遂。
宋代的范成大《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首诗很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有关祭灶的一些风俗习惯。
因为灶王爷专管厨房灶饭,所以被民间家家户户奉为一家之主,有他在,可保家宅平安。到了大年初四,就是灶王爷从天庭返回民间上班的日子。相传在这天,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不宜出远门,家家户户要在家准备丰富果品,焚香点烛,迎灶神回家,拜灶神祈福。
迎灶神、祭灶神的年俗流传了几千年,寄托了人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不过,就宝山而言,迎灶神、祭灶神的日子,不在初四,在腊月二十八。(见大年民俗《送灶与接灶》)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正月初四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三羊(阳)开泰”是吉祥的象征。
下一篇:大年初五民俗“庆五路财神生日”与“破五”“牛日”
信纸作者:薇拉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