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1月14号 07点 阅读 10951 评论8 点赞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大年民俗第一事“送灶”“接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秦文明
编辑 月浦镇关工委 钱丽娟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泛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或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相对于官方普通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非物质的东西。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正是这些风格迥异的风俗,才让春节更加有年味儿。
大年民俗第一事“送灶”“接灶”
“送灶”拉开了过春节的序幕。
“送灶”,就是送灶君上天的意思。传说中的灶君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来坐镇灶堂的神祗。旧时,家家都是烧柴的灶。灶后烧火,灶前炒菜,灶的烟道上方砌有一个直立式长方型空洞,叫灶堂,对着灶堂的一方叫灶门。灶门是灶君进出的地方。
送灶神也称过小年,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傍晚(或二十四)灶君将起驾回到天宫,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内各家所行之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君的报告对各家进行报应,或报你一岁平安,五谷丰登;或应你生病折寿,破财遭灾。
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不同的地方送灶的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二十五。
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祭灶,全国趋于统一。
送灶仪式,在一般情况下,不懂事的孩子是不让参加仪式的,唯恐孩幼无知触怒了灶君。
送灶仪式并不复杂,先朝灶神拜一下,然后放上供品,供品与一般祭神用的三牲四果不同,一般人家用汤圆、麦芽糖等甜的东西祭拜。用老一辈的人来说,让灶君吃得甜一点,可以使灶君对玉皇大帝多说些好话。吃粘牙的甜食,这是为了用糖粘住灶神的牙,别说坏话。
供品放好后,再点上两根蜡烛,一柱香,然后,一家之长恭恭敬敬地跪倒在灶门前叩上几个头,站起来拱拱手念道:“好的传传,坏的瞒瞒;老年坏的已过,新年好事多做……”长辈的心愿是希望一家平平安安地过上一年。接下来是长辈领着一家人逐一跪倒在灶门前叩头,叩完头仪式也就随之结束了。
旧时,大家的家境都不富有,灶堂前的供品是一年中最好的点心,与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相比,日常的吃食也要比一年中最好的点心要好。
送灶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八,也有安排在除夕夜的。待时过午夜零点,家主燃烛、焚香、叩头、净手,贴新灶神像于厨房神龛,然后在灶神像前供祀品,迎接灶神从天上再回人间。
从腊月二十三送灶到除夕接灶,共7天。清人张朝墉《燕京岁时杂咏》诗:“纸旖甲马到厨东,司命遄行薄醉中。天上去来才七日,凡人无此大神通。”
灶君回归的一天,要举行“接灶”仪式。“接灶”仪式比送灶仪式要简单一些,除了香烛,供品是一碗米饭和一、二碗青菜什么的,这大概是灶君的使命已完成,对家庭的影响已缩小的缘故吧。
“接灶”也是由一家之长牵头,领着大家逐一跪倒在灶门前叩头,然后,对小辈们说上几句“新年要多做好事,灶君天天在你们身边看着你们……”之类的话。“接灶”仪式也就结束了。
旧时,善良的人们对天灾人祸无法抗拒,坏人作恶无人惩处,唯一能寄托的就是神灵,于是,便创造了一个灶君,希望通过灶君来惩恶扬善,也可借此来约束自己,教育后代,这大概就是这一风俗的精神所在吧。
现在年轻的一代也不行这一套了,但是,那些烧着柴灶的农村老太太们还坚持着这一古老的风俗。即使刚搬进城镇的那些老一辈们也不例外。当年,曾有一户人家分得城镇公房,装修时老长辈坚持要在煤气灶的墙壁上做一个灶堂。
如今,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八,除了那些年青的三口之家,乡下还有举行送灶、接灶仪式的,那些不行这一套的年轻人也往往被父母、祖父母辈们召去参加送灶、接灶仪式。当然,对小辈们来说,他们的目的只是拜见拜见父母长辈,和长辈聚一聚而已,送灶、接灶大多已不拘仪式,只是做个纪念罢了。
关于大年民俗第一事“送灶”“接灶”,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这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正是这些风格迥异的风俗,才让春节更加有年味儿。
就说我们宝山吧,自南北朝起,宝山的罗店、罗泾、大场冲积成陆,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长兴、横沙形成,宝山各镇成陆时间先后相距1000多年。
在这1000多年中,梁代天监年间江阴人朱氏建黄姚镇(清朝天聪年间坍塌入海),隋朝开皇年间福建盐商钱溪建大场镇, 元朝延祐年间重庆人顾渝后裔建顾村镇,北宋韩世忠屯兵长江口形成月浦镇,南宋杭州人杨厚建杨行镇,明朝南京人罗健后裔建罗店镇,南京富商刘瀚建刘行镇,清初常熟人殷西溪建殷行镇,康熙三十年北京人李继勋再造宝山城……由此可见,宝山各镇民众来自五湖四海,各镇到民俗也就各有千秋。
由于宝山毗邻嘉定,在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立宝山县前,宝山一直隶属嘉定县,宝山习俗自然而然受嘉定习俗影响,久而久之,宝山各地习俗虽有差异但基本趋于统一。
(下一篇:《大寒》)
信纸作者:秋林
我非常欣赏秦文明老师的文章,他对民间习俗和民族文化整理得十分细腻,每篇文章都能追根朔源,娓娓动听,並能结合不同的地域特点让文章更具魅力和鲜活,看似带有迷信色彩,其实都是今天的非遗文化。读后情趣盎然,回味无穷。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以及二十八是传统的送灶君、接灶君之日,尽管是一种民间习俗,但为什么人们会一直流传之今,这里肯定有它的独特意义。正是今天的人们大家都希望一年四季能过上平安吉祥的日子,于是就把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选择在送灶、接灶上,因为只有一个普通的灶头在天天看着你是在行善,还是在作恶,用灶君来限制你的各种不道德的行径,也是人们的一种心里向往。我在想,如果我们真的能像灶君这样监督、献灵,成为自律、自强、自信的人,那未社会风气将会不断向前推进,可惜,只不过是民间的习俗而己。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