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2年11月28号 05点 阅读 10262 评论0 点赞1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茸耀(范亦铮)
嘉定
竹刻博物馆
嘉定竹刻博物馆坐落于嘉定区州桥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嘉定别墅内。2006年,嘉定竹刻入选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嘉定竹刻起源于明代中期,是由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开创的一个竹刻艺术流派,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竹刻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品雕刻之精美、题材之丰富、内涵之深厚,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
嘉定竹刻以刀为笔,将书、画、诗、文、印诸多艺术融于一体。作为会通文人审美和匠作精神的典范,在其诞生之后长期影响着江南民间雕刻艺术和清代康雍乾盛世宫廷艺匠的发展,是优秀江南文化的缩影。
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吸纳民间嘉定竹刻精品,展示嘉定竹刻的历史渊源、文化地位与艺术价值,为海内外观众提供了观摩、欣赏嘉定竹刻的场所,也为竹刻艺人、竹刻研究者、竹刻艺术爱好者搭建起了一个切磋和交流的平台。
嘉定竹刻的发展:
明正德、嘉靖年间,朱鹤利用竹根雕制文房用具,文人竹刻正式登场。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与稍后的侯崤曾、秦一爵、沈大生一脉相承。其中朱、沈二氏人称“朱沈”,有着杰出的艺术成就与重要的历史地位。明清易代之际,嘉定竹人多抱节隐居,使嘉定竹刻注重文化品格的传统延续到新的王朝。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嘉定竹刻的全盛时期,工艺技巧和雕刻形式都有全新的发展,不仅为江南诸雕之冠冕,进而影响到官廷审美趣味,推动了清宫雕刻工艺中文雅作风的形成。吴之璠和封锡禄分别在竹筒雕刻与竹根圆雕方面,将嘉定竹刻的传统样式推进到历史的高峰。周颢开创了"合南北宗为一体"、用刀如用笔"的新样式,极为士林推重,影响深远。
清代中期以后,嘉定竹刻虽少创新但仍出现不少名家。他们多能熟练地掌握各类传统雕刻样式,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与糅合,形成各自的风格。陷地深刻、阴阳文合刻与浅刻小字等样式在这一时期十分流行。
信纸作者:蓉荣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