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2年11月21号 17点 阅读 7183 评论1 点赞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冬 耕
朱成坠
冬耕,即在冬季翻松土地的农活,属于农事之一。既然有冬耕,必然有春耕。至于夏耕、秋耕,应该是有的,但是,我不是太清楚。
冬耕,出自《韩非子.喻老》:“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
陈毅元帅的《喜雪祝干部下放》也说到了冬耕,诗曰:“种植得培育,冬耕更积极。”
农村有一句俗语:“翻土过冬,来年长疯。”当年,我在江西农村看到,每年农民都要进行冬耕。起初,我很诧异,不是要春耕吗?为什么还要冬耕?不如只搞春耕一次就可以了?这样还可以省却了一层操作了吗?老俵告诉我,冬耕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大大地增加农业的产量,提高粮食的质量。当时,我听了以后,还是木知木觉的,根本没有能理解老俵所说话的内在含义。
经过近五十年的风霜雨雪,逐渐熟悉了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战线的基础知识,对于农业生产有了一些了解,对于冬耕的优点也有所知晓。
冬耕的优点是什么?归纳起来,大约有六点。一是,有利于消化肥水,避免水肥浪费。因为刚冬耕的土地相对松弛,能够储存大量的浓度相对较高的肥水,可以确保肥水不流失,充分利用,从而避免因肥水流失,造成水肥浪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现有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开源节流,挖潜增效、节能降耗的目的。
二是,有利于土壤改良。冬耕技术是改善土壤结构,进行土地改良,促进根系发育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冬耕可以加深活土层,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肥的能力,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和根系发育的深度,对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冬季,害虫正处于冬眠期,此时正是害虫生命力最弱的时期。如果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科学进行冬耕,能把地面上大部分害虫、虫卵及病菌孢子翻埋到较深的土层里,使之窒息而死,或丧失发育能力,同时,也能将土壤深处的虫卵、蛹和部分草根翻到地表,使之冻死或晒死,从而减轻和抑制病虫的危害。
四是,有利于保墒培养地力。冬耕以后,土壤中一些难溶性或不溶性的物质被翻到上层,可以在阳光、风和雨雪的共同作用下,充分分解,使土壤疏松,各种养分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同时,还能够改善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此外,冬耕后的土地经肥水充分浇灌,可以达到增墒、培养地力的目的。
五是,有利于培育发达根系。冬耕可以增加熟土层,促进土壤上下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促进作物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是增强根系发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六是,有利于增加土壤的细度,提高定植作物的成活率。因为冬耕过的土地,经雨水、肥水侵润,经过冰冻的自然条件,可以增加土壤细度,起到土地改良的目的,提高定植作物的成活率。
冬耕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就要进行冬耕。大地封冻前(冻土层超过五公分)耕完,以延长风化时间,提高灭虫的效果,并有利于多接浓度较高的沼液水肥。大地封冻后耕翻,不仅耕作困难,耕地质量下降,灭虫效果也差。
冬耕时,要注意耕耙结合,耕翻后再细耙碎垡,可以蓄水保墒,并能耙死部分越冬害虫的虫蛹。冬耕时,翻耕厚度应在十公分以上,冬耕越深,灭虫效果就越好。还要注意耕后灌水。在寒冬,害虫较耐干旱而不耐湿、不耐冻。据有关研究报告,土壤相对持水量在40%时,处于各种虫态的害虫死亡率在36.6%,当土壤持水量饱和时,处于各种虫态的害虫死亡率达80%以上,有的可达100%。如菜青虫蛹等。因而,凡是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可在冬耕后接着冬灌,这样不仅能沉实、风化土壤,而且,还能提高越冬害虫的虫蛹的死亡率。
冬耕,虽然是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但是,作为曾经在农村呆过的我来说,还是相当关心“三农”工作的。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重。人们常说:“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回想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大灾荒期间,缺吃少喝的,饿得眼冒金星,脚底发软,日子不知道有多难过啊!现在,有吃有喝,而且吃香喝辣,真是幸福得很呐!
我真诚地期望中国人民的饭碗能够永远端在自己的手中,不能受制于他人,粮食一旦被人掐断供应渠道,自己又没有准备,那么,后患无穷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民生的根本,手中有了粮食,民心自然安定了。这个道理虽然浅显,但是,却是至理名言,应该始终铭刻于中国每一个人的心底,永远也不能动摇!
2022年11月21日15时25分
信纸作者:虎子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