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石1934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26知春斋文选 •《茶话十题》之十 瀹茶与工夫茶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2年11月25号 22点 阅读 10141 评论2 点赞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26知春斋文选 茶话十题》之十

 

瀹茶与工夫茶

—— 散茶的品饮艺术

饼茶的盛世,形成了饼茶的品饮艺术,如分茶、斗茶。散茶的盛世,也发展起来散茶的品饮艺术,如明代的瀹 (yuè) 茶与清代的工夫茶。

    瀹茶,就是煮茶、烹茶。难道煮茶还有什么艺术?为了了解得具体,先说个瀹茶的故事。

明末,有位善于瀹茶的名士叫闵汶水,因其年事已高,人称“闵老子”。原籍安徽,落籍福建。当时名流雅士,凡经其地,识与不识,都去拜访,以能尝得闵老子所烹之茶为一大快事。

    有名士张岱 (1597 - 1679) 来闽,慕名造访。闵氏外出,至晚方归,未语又出门去觅失落的手杖。再归来时已初更,见客仍在息心等待,知其心欲品茶而后归,甚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于是,引客至一室,明窗净几,案上摆设有古朴的荆溪壶 ( 即宜兴壶 ),成宣窑小茶盏。这种小茶盏时有“片瓷千金”之誉。茶入盏,色若白金,香气逼人,客人连声称“绝”。后来情景,客人在所著《陶庵梦忆》中忆道:

    “余问汶水曰:‘此茶何产?’汶水曰:‘阆苑茶 ( 地在四川 )也’。余再啜之,曰:‘莫绐余 ( 别骗我 ),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

     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产?’余再啜之,曰:‘何其似罗岕 ( 地在浙江长兴 )也?’汶水吐舌曰:‘奇!奇!’”

     客人品出了茶的制法,及茶之产地,又接着问水。也是一个设谜,一个揭底,不但指出水质的优劣,还品出新陈、老嫩。汶水再次吐舌称奇。那时瀹茶的风俗是,如果客人品出了茶道,揭出了蕴奥,主人则以更好的茶相待。

    “汶水去是少顷,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余曰:‘香扑烈,味甚浑厚,此春茶 ( 春天所采者 ) 耶?向瀹者是秋茶。’遂定交。”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到,瀹茶艺术,不是渴饮者所知,实为茶的一种鉴赏艺术。它讲究品茶的环境要幽静,所用茶具要古朴典雅。茶要名茶,水要好水,其中特别重要的一条是茶客要有涵养和风韵,要有品茶的工夫。如上述之客人,连茶的采摘季节都品出来了,其功力可谓深矣!

    品茶到清代已发展成工夫茶。瀹茶要煮,工夫茶则是冲泡了,开今世泡茶之先河。如果说,瀹茶重在鉴赏,工夫茶则重在礼仪,以及那种品茶如禅定的艺术精神。

     工夫茶主要流行于福建南部、广东潮汕及东南亚一带。工夫茶在各地程式不一,概略相同。以闽南为例,大致如下:

    首先,是赏茶,宾主三四人,入座后,主人取出茶来,讲述其特点、风味。接着,客人依次传茶闻香,鉴赏,接着品评,交谈起茶经来。接着,主人开始冲茶,表演其技艺。

    温壶。工夫茶所用茶具,小巧玲珑。茶壶雅称“玉书碨”,大小如掌,容水四两。所以,入茶之先,要冲入开水,以提高壶温。温壶之水随之倒入茶船,即茶盘,以便继温壶底。

     入茶。要用茶匙、漏斗,不用手抓,以防手气影响茶味。所用茶,一般是乌龙茶,尤以铁观音更为名贵。茶之量约占壶容积的三分之二,甚至满溢。其量之大,令人咂舌。

     润茶。入茶后,即冲茶,讲究“高冲”,在茶壶上方约 5 至 8 寸高,将开水猛冲入壶,令茶在壶中翻滚,溢出杂质。随之,这壶水再倒入茶船。

     泡茶。再冲入开水,刮去浮沫,盖上茶盖。这是第一道泡茶,为使茶壶内茶受热均匀,并保持稳定的温度,还要用开水在壶上浇淋,谓之“浇壶”。也有的用块洁净的毛巾浇上开水,覆于壶上。

    茶泡好之后,主人就为客斟茶。斟茶也有讲究 :

    运壶。斟之先,用拇指和中指捏住壶把手,提起茶壶,沿着茶船船沿,悠然运行数周,目的是让壶底上的水滴入茶船,免得斟茶时滴入茶盅,有名曰:“游山玩水”。

     斟茶。工夫茶讲究“高冲低斟”,即将大小仅容一杏的茶盅,一字排开让壶嘴贴着盅面依次轮转着斟,令盅面的茶汤均匀,以体现一种公允、平等的精神。这有名堂,叫“关公巡城”。茶汤快斟完时,用食指将壶盖轻轻移动,让茶汤一滴滴滴完为止。这名曰“韩信点兵”。茶斟好了,主人将第一杯茶端起,恭恭敬敬地献给座上位于首席的长者。名曰“敬茶”。之后,众客举杯,以示向主人表示敬意。然后,观茶色,闻茶香,细啜慢品,再三玩味。但见茶兴大发者,手捏茶盅,腾挪于鼻唇间,双目微闭,如醉如痴,仿佛坐禅入定,外界万物全然不觉了。据说,不入其境,不解个中韵味,实乃一种超然的艺术享受呢!这需要有品茶的工夫。大概工夫茶得名与此不无关系吧!

    中国品茶艺术,从陆羽的煎茶,五代的分茶、宋元的斗茶,以及明清的瀹茶与工夫茶,虽各有仪轨和特点,但注重艺术性这点是相通的。分茶、斗茶,注重游艺,其艺术性可说是外在的。瀹茶与工夫茶,则注重鉴赏工夫,注重心灵的净化,颇似面壁参禅,其艺术性则偏重于内在了。这和“和敬寂静”的日本茶道精神可说是相通的。 这大概同中日茶艺都以儒文化与禅文化为背景有密切关系吧!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2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2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