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初心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始终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立场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2年10月13号 17点 阅读 5733 评论0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始终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立场

“众鑫有话”正能量团队 刘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在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什么?理由有四点:

  首先,人民立场是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根本转变的催化剂。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生在资产阶级的家庭(马克思诞生于一个犹太律师学家的家庭,恩格斯诞生在莱茵省巴门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从小就受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促使他们从一开始便站在德国当时进步的历史运动的立场和行列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彻底背叛了自己的阶级,站在人民立场,在为维护劳苦人民的经济利益而斗争的过程中,在与旧制度作坚决斗争的过程中,在参加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和锲而不舍地理论探索中,从不同道路同样发现了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经历了同样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亦即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领袖和导师。

  其次,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从科学认识“人民”作用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的理论研究方向称为“人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环球同此凉热”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人民立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恩格斯的崇高理想和终身使命就是让人民获得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建立在以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种新的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

  再次,人民立场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钥匙。马克思恩格斯曾公开申明其学说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他们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民立场”这一重要概念,但他们的整个思想体系始终都贯穿着厚重而鲜明的“人民立场”的价值关怀和实践品格。只有从“人民立场”的视角出发,才能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精髓和实践诉求,也才能全面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如,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原理,就是要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而劳动者亦即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要承载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又如,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大多数”的原理,就是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明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诉求。等等。

  复次,人民立场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和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秉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论述的基础上又实现了超越性的发展,赋予了人民立场的科学内涵,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思想和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人民立场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实现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和主线。

  在新时代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要深入学习理解和躬身实践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观点和方法,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体说,一是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二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三是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恒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导向;四是就要及时防范、有效化解脱离群众危险,坚决同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斗争到底,不断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0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