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08月14号 05点 阅读 11755 评论2 点赞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历史短暂的浦东县
闻史
老一辈的浦东人可能都知道,浦东历史上曾出现过“浦东县”的建制。浦东县的历史虽然很短,前后只有2年2个月时间,但也是浦东历史上的重要一页,为后人留下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东昌区、东郊区合并为浦东县
建国初期,上海市在浦东地区的建制为高桥区、洋泾区、杨思区。1952年11月,上海市政府把原洋泾区高庙至张家浜沿江一带地区划出,成立东昌区。1956年2月,又将原杨思区所属沿江自塘桥至周家渡一段划归东昌区。之后的东昌区,其区域为东以浦东大道、浦东南路为界,西临黄浦江,北至八号桥,南达周家渡,面积13.16平方公里,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人口25万。
1956年2月,上海市政府为了推动浦东的发展,把高桥、洋泾、杨思3个区合并成东郊区。东郊区因地处上海市东郊而得名,区辖耀华、艾镇、六里、严桥、孔桥、泾南、二塘、海滨、凌桥、金桥、陆行、张桥、东沟、高东、高南等15个乡和高桥、洋泾、杨思3个镇。
东郊区地图
东郊区办公地点(后为公利医院用房)
新的区组建了,但原来的三个区之间没有一条象样的道路,影响经济发展。为此,东郊区的干部群众经一年奋战,筑建了一条起自杨思至高行镇(后延长至高桥镇)的干道,以两镇字首为名,称杨高路。40年后当我采访当年组织修路的区委书记曹匡人时,他十分激动地讲:“我在浦东工作了30年,做了两件事,修了一条路(杨高路),挖了一条河(大治河)。”
杨高路仍然是浦东主干道
区委书记曹匡人留下的作品《荷趣》
1958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把东昌区、东郊区合并成浦东县。
浦东县地图
记录历史的《浦东县志》
1958年8月由原东昌、东郊两区合并成立的浦东县,东邻川沙县,西临黄浦江,南至上海县界,北达长江口,面积158.85平方公里,县下辖11个公社、3个县属镇和6个街道办事处,全县约12万户,52万人。1960年10月,根据市人民政府的决定,撤销浦东县建制。撤销后的浦东县,农村地区的11个公社,3个县属镇划入川沙县;6个街道办事处分别划入杨浦、黄浦、南市3个区。
浦东县从组建到撤销,前后仅2年2个月时间。但浦东县的领导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征集史料,编修了《浦东县志 》。这部油印的《浦东县志》,是上海地区建国后的第一部志书,虽然仅仅是一部志稿,但作为国家档案里的一个卷宗,不仅纪录了有关浦东的丰富史料,还提供了不少研究线索。如,1931年浦东中学抗日救国会印发《告中国同胞书》的史料,1934年5月江青化名张淑员在浦东女工夜校当老师时宣传抗战的史料,而根据这一史料撰写的《江青在浦东女工夜校时的化名》一文,被中央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的《世纪》杂志刊用。
1960年完成的《浦东县志》
记得笔者2002年拜访浦东县委第一书记万景亮前辈,谈到编写《浦东县志》时,他深情地说:“编《浦东县志》,前后用了7个月时间,编的中间我已得知浦东县可能要撤销,但当时作为向国庆献礼工程,走群众路线,克服了很多困难,书虽并不满意,但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史书,做了一件好事。”事实也证明,编修《浦东县志》是为浦东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浦东县委第一书记万景亮与爱人
而浦东多头管理的体制,直到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后的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挂牌成立,才真正得以解决。
浦东新区挂牌成立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