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浦江客读史】上海钱业公会怎从豫园起步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10月19号 08点 阅读 10711 评论9 点赞3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上海城隍庙豫园内园大门古今图片  (图源网络)  (浦江客读史57)

 


【浦江客读史】上海钱业公会怎从豫园起步

——“风土习俗”之九:上海老城厢钱业公会

 


       今天的上海城隍庙豫园路上,有一座江南园林风格的园子,名为内园。内园和豫园本来自成一体,后辟为豫园的一部分,又称“东园”。内园占地仅2亩,但园内山石池沼、厅堂楼观、亭台轩阁样样俱全,花墙、小廊等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晴雪堂”是园内的主要建筑物,装饰华丽,构造精巧,玲珑剔透。堂东有溪流,与廊亭、花墙一起组成布局紧凑的小型庭院,阶柳庭花,别有风致。就是这个小园子,在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史上曾经写下过浓重而又光彩的一笔。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帝开海禁,上海因地处南北航运的中心,商业繁荣贸易兴盛,钱庄业发展迅速。乾隆年间,钱庄在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行业。据豫园内园碑刻资料记载表明,至少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前,上海钱庄已经形成行业。据记载,嘉庆年间,上海约有大小钱庄120余家。

       随着上海钱庄业的迅速发展,一个同业组织——上海钱业公会应运而生。据考,乾隆四十一年(1776),钱业同人经过酝酿,集银一千两,买下东园晴雪堂房产,作为商议钱业公共事项的场所,即钱业总公所,也称内园钱业馆。1921年,重修内园时留下的碑文记载:“乾隆间钱业同人醵资购置,为南北市总公所。盖自乾隆至今,垂二百年,斯园阅世沧桑而隶属钱业如故。”此后,内园一直成为上海钱庄的集议之所,“以时会集,寓乐群之雅,事涉闳旨,辄就谋议。”

       上海钱庄有南北两个市场。南公所是南市钱业公所的简称,于光绪九年(1883)就已经设立。北会馆是北市钱业会馆的简称,于光绪十五年(1889)发起组建。钱业南北各自设立公所会馆后,各设市场,议订行市,各自为政。然而,内园仍作为南北市钱业总公所,所有内园一切经常和临时费用,均由南北市全体同业公摊。每逢岁首,南北各庄执事齐集内园,举行年会,商讨一年营业方针及兴革诸事,凡有决议,制为条规,全体恪守。此外,凡遇临时发生重大事件,需南北市全体同业协议取决者,亦于园内开会。

       据《上海通史·晚清经济》记载:“开埠之际,上海钱庄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行业管理体制。”因公所设在内园,有资格加入公所的,名叫入园。没有资格入园的小同行又称未入园。据介绍:资本额的大小,不仅作为是否够格“入园”的标准,而且也是确定其经营范围的标准。“入园钱庄”被称为大同行,不够入园资格的被称为小同行。大同行圈内的钱庄有资格经营风险较大而盈利甚丰的汇兑业务,故又称“汇划钱庄”。所谓“汇划钱庄”,指其有权参加汇划总会,其一切票据收解均可用公单互相轧抵汇划,故名。

       汇划钱庄资本股实,所出庄票信用坚实,流通广泛。多为合资经营,股东负无限责任。1926年上海有汇划庄112家,资本最多的达规元银36万两,最少的为规元银2万两。(规元,又称规银,系清代后期上海通行的一种记帐货币)小同行中又以资本额大小分为四等,所谓元、亨、利、贞各字庄。他们不但必须向钱业公所缴纳"钱行费",而且各司不同范围的营业,不得逾越。他们不得享受公所的利益,公所亦不尽保护之责。《上海通史》指出:“这种行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已经波及到市场的划分。”

       钱业公所设总董一名,副董一名,董事十二名,另设有役员。董事一般都是由财产和名望很高之人来担任,经过全体同业公举产生。首脑人物为总董,总揽会务。董事的职责主要是监督会馆公所的一般事务。董事又分司年董事和司月董事。司年董事由公所人员之中共同选定,监理公所银钱的出入及善举等事务。司月董事由同业子中共问选出,管理同业业务上的一些经常性事务。公所事务采取由董事按年月轮值。会馆公所祭神活动和众客聚会的杂务,则由杂役承担。

       据民国时期编著的《上海轶事大观》记载,钱业公会的会务主要是“每日早、午之市价均由公所议决,如涉有同业之利害关系亦由公所会议办法,同业之间设有纠葛,大概先由公所判断曲直,如关于债务、债权之摊派亦由公所商议调处。”另外,每年阴历正月十三日,召开年会,共同讨论维持增进全上海钱业同业公共利益,负责对外交涉的重要事项,并以钱业总公所名义处理一切对外事务。平时如果遇到有关同业的重大事务,如对违规行为的处理、调节同业间的冲突和纠葛等等,随时召集,共同讨论决定。

 

 

上海钱庄蜡像馆(局部)图片

 


       在上海钱业公会的职责中,订定洋厘,银拆行市及贯彻汇划制度,最为特殊,影响亦较大。所谓“洋厘”,系指银元折合银两之市价。银元又称洋钱,明季即已由外国流入中国,鸦片战争后更通行于沿海及内地各省。自咸丰六年(1856)起,上海商界乃议决,一切贸易均以九八瘿规元为本位。由于规元为一虚银记账本位,并无实质通货,故而上海市面实际行使的通货,银元必须折成规元方可入账。随着上海银两、银元存底的盈乏,以及市面实际需要等,“洋厘”会有所变动。此种变动幅度的大小,通常由钱业公会附设的钱业市场决定。

       上海钱业公会的组织协调作用,曾经挽救了两次金融危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上海成为国际都市,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形势改观,钱庄业务繁荣。麦加利、汇丰、有利等外国银行纷纷在沪开设分行。当时,国内尚无银行,全赖钱庄支撑与外国银行的业务往来。清末民初,两大金融风潮波及钱业,一是橡皮股票投机引起钱庄倒闭风潮,二是辛亥革命前后的钱业恐慌。严峻的态势将危及社会的正常秩序,于是钱业公会邀同华商外商银行以及清政府办理善后,平抑其事。

       然而,钱业总公所行至后期已元气大伤。两次风潮以后,1912年沪上115家钱庄仅存26家。1917年2月,上海钱业审时度势,设立沪北钱业公会。此后又经协商,将沪北钱业公会改为上海钱业公会,南市地区各钱庄全部加入。从此,上海钱业改变了南北钱业分峙的状态,完成了一个华丽的世纪转身。上海钱业公会作为上海汇划钱庄的第一个同业组织,在一段时期内履行了政府和中央银行的部分职责。上海解放之初,上海钱业公会协助政府积极实施金融监管。1949年12月28日,上海钱业公会与银行公会、信托业公会合并组成统一的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会,已是不复有独立形态的同业组织。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钱庄恰如一叶方舟,悄悄地离我们远去。钱庄的同业组织——钱业公所、钱业会馆、钱业公会更是遥远得不见踪影。幸好,上海钱业总公所原址——内园尚保存完好,成为上海乃至中国金融史上弥足珍贵的一处遗迹,我们应该铭记它曾经为社会经济发展起过的“输血造血”的作用,它曾经扮演的特殊角色,更值得关注和回味。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0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