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爱传承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岁 月 留 痕 (一)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9年12月04号 12点 阅读 7541 评论1 点赞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岁 月 留 痕 (一)

 

(浪溪沙)

 

        岁月似河,人生如歌。一转眼江川路街道己经走过了整整十九个年头了。作为亲历者,那一段难忘的岁月,仍然清淅的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2000年10月18日是江川路街道成立的日子,成立大会是在影剧院礼堂召开的,从那一刻起,华坪、碧江两个街道撤并合二为一,组成新的街道,新街道以江川路路名命名为“江川路街道”。但街道办事处却在鹤庆路上,即原来碧江街道的办公地点。

        两个街道一合并,部门没增加,但干部人数却多了一倍。区里当时核定的干部编制是68名,但合起来后却有100多人。党政班子由区里定,该派的派,该留的留,该下的下。

这一年我也服从组织安排,从副主任岗位退到副调研员。

        新街道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人事整合,科级干部怎么安排,两个街道工作怎么磨合,多余的超编干部怎么分流安置?这是改革的需要,也是对干部们的忠诚考验!

        为了鼓励年龄偏大又不好安排的干部提前留职停薪,区里也给了些特殊政策,即工资保留人员下岗,发给一次性补助款,到龄正式办理退休。街道有几个干部顾全大局,办理了退岗手续。在各级组织的上下一心努力下,仅半年时间,合并后的干部配备工作落下帷幕,但是更艰巨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新街道成立后,面临的财政支撑、干部之间的配合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江川路街道作为老城区,底子薄摊子大。两家合并后街道仅存有的资金难以应付日常开销:干部工资、各部门的工作经费开支、还有社会性开支及上面下达的任务性开支,都要在这个盘子里统筹,这是一难。

        其二,两个老街道干部之间的思维模式、工作方法、个人感情都存在差异,这确实是当时街道急需解决的现实状况。

        外患方面,那几年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新疆支青上访集访、老街动迁户集中闹访、还有一些顽固老访户,天天围着街道转。这个要解决住房和待遇问题,那个要解决动迁补偿问题,还有个别的天天上街道胡搅蛮缠要生活困难补助,领导也是头痛的要命。这些大多数都是江川的百姓,他们有困难有诉求找政府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但街道确实也有街道的难处,比如说新彊支青的政策口子不是区县能开的,全国性的问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连锁反映,就是市里也不得不谨慎处置。又比如老街动迁户的问题出在政策的不连贯,前期动迁是以房屋置换为主,政府虽有补贴但力度很小,置换后超面积部份仍要有动迁户自掏腰包购买,而后期动迁则是用货币折算给予补偿,且政策又相对放宽了一些。老百姓会比较、讲实在,这一对比矛盾就来了,认为吃亏的老百姓当然不会去找开发商,街道成为承载矛盾中间调解方也就成了必然。改革的阵痛是必然的,而我们江川路街道新班子必须迎困难而上,千方百计为民生,为江川的百姓,把工作做好,为把江川建设成美好城镇摸索出一条正确的方法,才不会辜负党和江川人民的期望。

        当时维稳工作是政法委书记主管,下面有一个信访办,但这些社会群体性事件仅靠信访办显然是不行的。为了增强信访接待力量,正面应对缓冲这些矛盾,几位书记商量后,决定让我协助政法委书记接待处理信访矛盾。我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接手这项工作,一直干到2003年上半年,期间一些钉子老访户也是由我和信访办同仁会同区信访办共同处理。工作程度、涉及面之广,其艰辛程度实在难忘,不一一细述了。

        对这两年多的这段历史,我记忆深刻。在江川平稳过渡时期,我有幸站在第一线,和同志们一起经受党和人民的考验。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现在很多年青干部并不了解江川的起步是多么的艰难,今天的江川大好形势多么得来之不易,这里也倾注了老一辈江川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唯有把江川的事业发展好,才是我们共同的愿景和期望!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晓风残月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8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8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