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晚霞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浅谈改革春风中的上海地铁发展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8年08月13号 16点 阅读 13753 评论8 点赞1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浅谈改革春风中的上海地铁发展

 

李致峰

 

    今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载砥砺奋进,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谱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我就从上海地铁发展,结合自己所见所闻谈谈感想。

    在19世纪中期,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等大城市率先建成地铁,20世纪初,巴黎、东京地铁相继通车。之后,地铁逐渐成为人口密集大都市的“标配”。自19世纪末开埠以后,上海逐渐成为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然而轨道交通建设却没有动静,这与其“远东第一金融中心”的城市地位不相匹配。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面公共交通运输已经无法承载城市交通运行的压力。如水的人潮、拥挤的街道,让当时的老百姓苦不迭言。记得八几年的时候,出门除了骑车就是坐公交,可人实在太多,尤其到市中心之类的地方,不挤个半天别想坐上。

    早在1953年,上海就想要建地铁,当时苏联专家在经过一番实地勘测后,发现上海的地下水位太高,地质又非常松软,断言这里建不了地铁。他们说:“阿基米德有一个定义说,在宇宙中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用杠杆把地球撬起来。那么,宇宙中间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支点?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和修建上海地铁是一个道理。用你们中国人的话来说,那就是豆腐里打洞,打哪儿塌哪儿!”

    但上海始终没有放弃“地铁梦”,从1953年到1993年1号线通车,这一梦40年!上海地铁追赶时代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1965年上海在衡山路搞隧道试验线,这在当时是保密工程,试验线代号叫“60工程”,后来由于文革而停工。1978年改革之际,上海地铁恢复试验,1983年市政府成立南北快速交通筹备组,当时所说的“南北快速交通线”就是现在的地铁1号线,经过一系列的规划筹备,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开工,1993年5月28日,地铁1号线锦江乐园至徐家汇站率先建成通车,上海地铁实现零的突破;第二阶段实现了从点到线的发展,先是1995年1号线的全线运营,到1996年、1997年1号线的两次延伸,再到2000年2号线的建成通车,上海地铁连点成线。1号线交汇于人民广场,形成了汇聚巨大人流的交通枢纽,由此也成就了全国重大的地下商业中心——人民广场地下商城;第三阶段实现了从线到网的转变,经过集中发展以后,上海已基本形成了功能较完善,能够支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的地铁网络。

    截止目前,上海建设并已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有17条线,包括国内首条全自动驾驶线路(10号线)和世界首条商用的磁悬浮线路,线路总长673公里(含磁浮线29公里)、共395座车站,路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日均客流排名世界第二。到2020年,上海地铁还将形成20条线路,总里程超过800公里的超大网络运营规模;2017年,上海地铁全路网共运送乘客35.34亿人次,全路网工作日日均客流1077万人次,地铁客流在全市公交分担比例达到54%,在公共交通体系占骨干地位,全年路网累计正点率、兑现率均达99.8%。

    如今,上海地铁全面落实“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理念,以网络建设为平台,同时在投资、建设、运营、资源开发和设计咨询等五大领域不断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与规模经营优势,不但推动上海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而且服务全国、走向世界。2017年11月上海地铁获得全国质量奖,成为全国同行唯一、当年上海唯一的企业。

    上海地铁的发展历程从追赶到引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首先过了“资金关”,当时上海1号线工程建设资金为6.2亿美元,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审批美金项目,这与党中央当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是分不开的;接下来过了“技术关”,前面提到苏联专家认为上海的地质无法建地铁,为克服技术难关,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在世界工程建造史上从未有过的“时空效应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把空间和时间的关系计算好,考虑种种参数,认为挖洞一定要在8小时内完成,然后赶紧做支撑,这样才解决了地质问题;最后还要过“养护关”,2004年,1号线黄陂南路到人民广场的某个区段,隧道变形很大,原因可能是地面沉降快,也可能是降水问题或施工问题,隧道很快变成了椭圆形,如此下去非常危险,必须修复,最后,维修队伍用了一年多时间,把上面的土体卸掉,更换成轻质材料,在下面进行堵漏作业等等。之后,在多条运营线路上,大概发现三万多个变形点,平均每天晚上修补一百多个点。

    上海地铁用了20多年的时间,超越了发达国家地铁100多年的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是与国家改革开放大背景分不开的。第一,上海地铁建设的成功,说明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无比正确的。正是因为改革,党的工作重心才从阶级斗争转到了经济建设,正是因为开放,国家才能结束封闭,合理使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所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上海地铁的飞速发展。第二,上海地铁发展的成熟,说明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是可以更好地改变生活的。上海地铁在经过飞速发展后,现在又以智慧化、创新化、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譬如一,硬件重在技术提升,通过扩大列车编组、改造信号等设施设备,挖掘管理潜能,优化运营组织和列车运行图,持续增能提升路网运能;譬如二,软件重在温度释放,周末和重大节假日延长运营时间到零点,方便都市夜归人,助力城市夜间经济生态发展,让更多市民乘客感受到了上海的温度以及地铁的人性化和精细化服务;譬如三,细节重在体验优化,倡导“互联网+地铁”的理念,率先在国内实现无线信号的地铁全覆盖,并开发手机扫码过闸模式,自主设计的二维码标准,保证使用和消费过程的封闭安全,乘客一台手机即可无票无卡通行地铁全网,目前日均使用人次超过114万人次,扫码过闸进一步方便了人们畅行地铁交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铁切实改变了上海的城市面貌,从城市整体布局来看,地铁带动了一些区域的发展。比如我们莘庄,在之前是偏远的郊区,连拆迁户都不愿意来,1号线来了,地铁一响,黄金万两,现在逐渐发展成为了上海西南地区的商业和居住中心。下一步,莘庄还要建设城市副中心,与徐家汇、五角场这些地方同等地位。从对居民生活影响来看,地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以往大家都是乘公交、开车出行,有了地铁以后,更加快捷,特别是去市区明显乘地铁更加方便。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在上海人们地铁出行占到公共交通出行的50%以上。另一方面,我还注意到我们上海地铁的文化艺术特色,比如汉中路站“魔法蝴蝶森林”、江宁路站“江山宁和”、淮海路站“海派风情”和新天地站“天地穿梭”等都富有艺术气息,广受群众好评,地铁站已成为体现当下文化艺术的“城市第二空间”,正在润物细无声地提升乘客文化艺术修养,进而潜移默化地推进城市整体文明水平。

    与此同时,以上海地铁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也在走向世界,相继登陆美国波士顿、印度孟买、伊朗德黑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事实说明我们正在引领着时代。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各行各业不断地实现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转变,上海地铁发展史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面对眼前飞速发展的国家,我的内心满是期待,因为我正在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退休干部,看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我由衷的感到自豪,因为这些成绩的背后也有我们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现在我们虽然退休了,但是仍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树立大局观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远发挥正能量,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再出一份力,发挥应有的余热。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3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3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