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老李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又想起了“701”的岁月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8年04月20号 09点 阅读 10370 评论2 点赞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随着第三个中国航天日(4月24日)的到来,我又回想起当年参加“701”的岁月。

    上世纪70年代初,上海有两大工程。“701”和“708”,前者造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后者造大飞机。我有幸参加了其中造运载火箭的工作,共历时约十年光景。

    运载火箭取名风暴一号,我当时在上海仪表厂参加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生产。十年间我一直在线路测试组里主管编制控制系统的电路图工作,此外还要拟定环境试验条件,以及协调各单机的技术参数、参加单机验收外,进行全系统的对接试验和全箭综合测试等等。

    由于上海是第一次搞运载火箭,没有经验,事体繁杂,成天忙到晚。除了要与各单机对口(主要有:新卫厂二次电源和新江厂系统电缆及程序配电器)经常联系外,还要到北京一院12所(东风五号控制系统总体)联络取经,因为风暴一号是以东风五号作母本的。每年还要化很多时间去远在松江的新江厂参加总体系统联试,问题又多,交通又不方便,晚上总加班,常常是一次就是几个月不能回家,要长时间住在厂招待所里。

    当年“701”工程大会战,大家真的是不分昼夜,努力工作,分工不分家,不计报酬,只为早日拿出合格产品,早日把尖兵卫星送上天。

    风暴一号火箭虽然没有列入长征火箭系列,但它在中国航天史上曾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75年7月首次将吨级长空一号重型卫星送上地球轨道;1981年9月成功实现一箭三星发射。也为后来成为火箭和卫星研制基地的上海奠定了基础。

    我曾先后三次去酒泉参加火箭的发射。第一次1973年5-9月,第二次1974年5-7月,第三次1979年6-8月。那时大家只有工作第一,不讲待遇。在基地吃义务兵烧的难吃饭菜,粗粮多,天天萝卜土豆,但大伙少有怨言。虽然每天出差补助仅7毛,仍然争先恐后不已。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时叫20基地)期间,每次都近距离见到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那时他身着军装(时为国防科委付主任),60开外,一口京腔,始终面带笑容,旁边也没有警卫员,十分平易近人。因为火箭每次发射之前他总要来作最后的把关,不论在测试厂房和发射塔下,常常可见到他的身影。他还多次召集试验队开会,要大家不要怕困难和挫折,万一失败责任由领导来承担,给大伙儿加油打气。

    此外,我还有幸见到当时基地的司令员李福泽少将。他1937年从上海大夏大学参加革命,算是军队老革命中少有的知识分子了。但文革期间也是普通军装,难显将军风采。那时还六十不到,个瘦不高,面孔微黑。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那阵子,基地的发射任务非常少,一两年也难有一趟,因此许多士兵包括干部在内,虽叫名在火箭导弹部队当兵,可服役几年连火箭导弹是啥样也没有见过。于是在发射任务期间,总有干部前来参观,一队队黄军装不时在火箭的测试厂房川流不息。要是李司令员在场的话,总会听到他大声吆喝:“产品(指火箭及测试设备)可是十八岁大姑娘哦,只许看!不准摸!”,好生动幽默的语言哦!

    时光过去40多年,许多记忆已经消失,唯有参加“701”研制的点点滴滴还难以忘却!可惜因历史原因,当年没能留下个人一张照片,也算是个遗憾吧!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5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5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晚霞异彩2018-04-20 23:42:00

    为航天事业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点赞!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