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8年04月06号 21点 阅读 8789 评论35 点赞49举报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网上,突然有网名为Yumei Dong的加我好友。我这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拒绝。所以,历来我是对加好友者都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不想,该网友随后就表明身份,告诉我她是同济大学服务设计专业的在读博士生,正在参与一项为老年人服务的公益课题。因老小孩网站的名声而上网搜索,浏览了不少老小孩的博客,从中寻找一些网上的“积极分子”,想通过接触,了解60-80年龄段老人对生活服务的需求。
出于好奇,也是出于对一个能够花时间关爱老人的年轻人的支持,我答应了她的邀请,在方便的时候做一个采访。几经周折,时间定在了3月29日上午。
那天,我特地请了假,上午10点准时等候在平凉路宁国路口沪东工人文化宫对面的百联滨江。D同学准时到了,她穿着牛仔连衣长裙,圆脸,中长发,眼睛大大的,没有现下女生的娇艳,朴实大方,满脸笑容,和蔼可亲。我们在星巴克找了一个位置,叫了咖啡,便聊了起来。
显然,D同学是做了准备工作的,她手里的两张A4纸写得都是她所要问的问题。D同学先让我做一个自我介绍,经历,然后就是提问了。回忆一下,她问的主要问题有,我是怎么上老小孩网的?是从哪一个途径知道老小孩网的?喜欢老小孩网站的那些板块?是否参加老小孩网站组织的活动?上老小孩网站前后自己的生活(性情)是否有所改变?D同学特别关心老小孩之间的互动互助的有关组织和活动状况。比如,D同学问过我参加了几个老小孩上的“群组”,问我是否参加老小孩自发的网下活动?D同学还多次提到老小孩的“六合院”,问我是否知道,是否关注和参加活动?
对于D同学的询问,我都如实地答复。我2012年5月31日注册老小孩,起因就是要上网去看海山老师写的一篇悼念上海电器集团党委办主任陈柏森的文章,陈原来是和我一个翻砂车间的工人,一起写过诗歌,一起赛过诗歌。看了海山老师的文章,我也在那一天写了我上老小孩的第一篇文章,而且是一篇悼念文章。可以说,这样的悼念文章在我的所有一千五百多篇博文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对于那些故去的亲人、邻里、同事、好友,包括周围的普通百姓,买菜的,扫地的,修鞋子阳伞的,我的脑海里都会不自由地浮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一点一滴,他们的一言一行,而忍不住要为他们留下一点笔墨。记得,曾经在工作的时候,有组织交代任务,也有逝者生前叮嘱地写过几篇悼词,这都是我认真搜寻和回味了逝者的生平,从理解、泣诉、赞颂的角度量身定制的,哪里像现在公文式的悼词。不管是用我稿子的人,还是我自己来主持和致词,都是哭得稀里哗啦。由此可见,我是一个注重观察,感情丰富的人。所以,上了老小孩,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与D同学的访谈中,我一直是比较哆嗦,经常跑题的那个。往往不是为了答复一个问题而做答复,而是一定举例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碰到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我的影响是什么,所以我才会去做什么。当然,如此的谈话,我们不但涉及了我个人的大概家事,还涉及了我上老小孩以来的自己感受到的老小孩的变化,如网站优秀的老一辈人员的流失,网站服务目标的可能定位,和新一代网友的交流方式等等。
一个半小时的交流并不能让D同学了解多少老小孩网站对老年人的服务,以及老年人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公益服务。这一点,因为我刚六十出头,对公益服务的需求还不时很强烈。再说,我上网至今都尚在工作之中,没有很多地参与老小孩的公益活动,特别是老年人的互帮互助活动。所以我对“六合院”不清楚,不清楚它的组织方式,参加成员,活动内容(似乎光辉老师更清楚点)。
交谈中,D同学似乎对我与年轻人(同事)的关系很感兴趣。她问,作为老年人是否想过为年轻人留下点什么?或者说帮助年轻人点什么?
其实,这种“留和帮助”倒真没有故意地去想了才做的。在处理与年轻人(包括自己的子女)关系的过程中,总是很自然地把自己经历过的经验、教训说给年轻人听,这既不是发泄,更不是显摆,只是出于年轻人不要重蹈覆辙,再犯错误。或者对历史和一些事情有所了解,以利准确拿捏处理。还有,就是帮助年轻人把握形势,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些我过去也写到过,包括要求刚进公司的大学生,一是考职称,二是买房子,甚至于拿出工资卡支援年轻人买房首付,这些都是出于人性善良本质的一种关爱,从来没有想过回报。但是,这种行为不仅仅单但方面的关爱,我也在与年轻人的交往中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毕竟,年青人总比我们这辈人读的书多,系统得多,他们理论知识丰富,接受新的事物快,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我正是在与年轻人的交往中,不但涉足了不少新的领域,学会了换一个角度去审时度势,看透问题的实质。更重要的是,与年轻人交往还让自己保持了一种年轻的心态,敏锐的思维,和一个好动不慵懒的身子。
接受D同学的访谈,也是一次向年轻人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做老年人生活服务设计课题的年轻人,这是更应该的。所以,我答应D同学,在我熟悉的网友找几位能够接受D同学访谈的好友,助力像D同学这样的年轻人开创为老服务的新天地。
访谈结束,D同学还特意送我一份礼物。这是她设计的刻印着同济大学校园建筑的白色磁盘。希望能够有网友接受D同学的访谈。时间约为一小时。黄新在此先谢谢啦!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