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给自己搭建一个“避难所”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8年03月13号 13点 阅读 10538 评论9 点赞1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阅读的好处,古往今来人们不知道用了多少赞语,我觉得最“煞根”的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一句话:“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避难所”,有那么严重和悲观吗?昨天听了最新一期的“圆桌派”,议论的话题是成就感。作家马家辉说,他的成就感便是:能够每天摆平那许多杂七杂八的事情,便上上大吉了。想想的确如此,不说整个人生本是一个最大的悲剧,剥下意识形态那些大语境里华丽的裘皮大衣,谁的内里不是苍苍驳驳的“杂七杂八”呢,一切的靓丽后面都有着不愿告人的心酸和无奈。体会很深的是网友聚会,意气风发的话题里越来越多地掺杂着灰色的杂音。我们相识相交都有很多年了,一起度过了大家称作“黄金时代”的退休十年,现在步入了“办法不比困难多”的时候,越来越浓的乌云在头顶盘旋;有朋友豪言“我就不去想”,其实刻意不想也是焦虑的一种形式呀。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给自己搭建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了。

     读书当然是最好的避难所了。给自己搭建一个帐篷,躲在文字里,忘却外界的烦恼、忧伤和痛苦,给自己支起一个无忧无虑的空间,乐在其中。读书会让我忘乎一切,当我沉浸在书籍里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满足、最幸福的人了。

     其实何止书籍是“避难所”呢!

     前几天看了女作家林白的散文集《凋谢之美》,特别亲切,就因为她给自己搭建的那些避难所,也是许多人的选择。

     林白的命很苦,她出生在广西边远的一个小镇,传说里的鬼门关便在那里,自小丧父,母亲改嫁,失过学,尤其有漫长的饥饿回忆:“在我成长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感到饥饿。……每天第三节课就头昏,弱不禁风,在太阳底下站立都会眼前发黑”。一次瘫倒在课桌上,是老师掏出一角钱和二两粮票,买了一碗米粉才让她免于灾难。就是这样一个农家的“苦丫头”长大后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女作家,“避难所”功不可没;正因为它的存在,她的精神世界才没有被贫穷饥饿吞噬,苦难的回忆反成了她日后的创作资源。

     尤其是看电影。“在平淡的岁月里,彩色电影就是节日。在我的中学时代,最兴奋的日子就是包场电影的日子”。“多年以后,我还在等待电影院的那道开始的铃声。我们在黑暗中屏息凝神,这是一根时空的魔杖,又长又细,悬在我们头顶,它的声音在空气中颤动,在黑暗中打开了一道神秘的大门。……音乐骤然响起,我们的身体留在原地,我们的灵魂跟随者这道银白的光柱,这唯一的通道,梦乡之舟进入另一个世界”。

     写得多贴切啊。我现在常进电影院,那效果和在家里看屏幕是完全两样的。那是一种神圣的仪式,等待着关灯,等待着进入另一个世界,等待着和毫不相识的人同呼吸共命运,每每出现“剧终”的字样,怅然若失;这就像我合上一本书时的惆怅一样。

     还不光是电影。所谓的内心坚强,不就是替自己搭建一个更牢固、更久长的避难所吗?这是属于我的世界,这是一个风雨不侵的天地,这是你和现实苦难斗争的坚实阵地;也许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的,但你身子倒下,灵魂却永远地站在那里……

     还是想到了我和我的朋友,那一个个友谊的圈子,是大草原里的蒙古包,是荒漠里的烽火台,它坚强,你也坚强,这就是另一种避难所。战士与阵地共在,凋谢的生命必将开放绚烂的花朵。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0 收藏 1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